儿子考上北大,妈妈开班挣钱。不久前,某知名家庭教育大V,一名北大学生的妈妈开设QQ群,收取年费9980元传授育儿经验的消息引爆了不少家长群。随后在网友热议之下,这位妈妈号称关闭博客,解散家长群。
披着“知识付费”的马甲,近年来,“北大妈妈”们并不少见。不少育儿方面的意见领袖打着成功家长的旗号,捏住家长望子成龙的期盼与育子焦虑的命脉,顺利抢滩他们的头脑、拿走他们的荷包。
然而,一个人在学业上的成功可否复制?在采访中,多位教育专家纷纷表示,孩子的教育问题不应被提前打上“标签”,“标准化”并不能培养出成绩与人才。家长间正常的经验交流是有利的,但如果想走“捷径”,照搬所谓成功家长的育儿经,则并不可取。与其浪费金钱,不如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听听他们的诉求,尊重他们的个性特点。
经验变现,早已不是稀奇事
此次事件的主人公,这位妈妈声称从孩子四岁起,便开始成为一名全职妈妈。在她的一手栽培下,儿子从小没上过任何培训班、补习班,中考裸考考进某名校奥校高中特长班,之后一直保持优异成绩,“一路绿灯”考入北京大学。
她宣称,此前要求她提供教育咨询和帮助的家长从来没少过,如今她终于“功成身退”,可以持续并有序地帮助学生家长度过教育难关了。不过,先别沾沾自喜,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想进QQ群,先交9980元的年费,且没有发票,中途不能退费。事实上,近些年,随着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将经验变现已不是一件新鲜事。
早年间,一本《哈佛女孩刘亦婷》几乎成了每个家庭的教育秘籍,不少家长按图索骥地学习,渴望将自家孩子复刻成第二个“刘亦婷”;被人称之为“虎妈”的蔡美儿,其出版的自传式作品《虎妈战歌》讲述了养育两个女儿的故事,一经发售便连续数月荣登畅销书榜首,吸引几十家外媒跟踪报道。此外,还有诸如“灰鸽叔叔”“暖暖妈”等百万育儿大V更是将如何培养孩子渗透到了家长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
习惯了“少走弯路”的家长对这些成功人士的经验可谓趋之若鹜。
对于被焦虑裹挟的家长而言,拥有众多闪耀身份标签的“虎爸虎妈”们出售经验,如同为家长们的焦虑找了一个安置之所,付费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为孩子争取了获得“成功人生”入场券的资格。
不应被打上“标签”,孩子的培养方式不可复制
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可谓一掷千金,毫不手软。对于他们的购买行为,众看客也是议论纷纷。不少网友直言,这完全是在交智商税。事实上,考虑到家长的处境,用“智商税”一笔带过,未免简单粗暴。这些育儿大V的方法论备受推崇的核心在于:在这个什么都讲究精准、定制的时代,一个人在学业上的成功是否可以复制?
在记者采访中,教育专家纷纷表示即便父母精心培育,孩子得以考上名校,也不代表这些“虎爸虎妈”们就拥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培养牛娃的经验方法。
“不可否认这是位成功的母亲,但妈妈的做法与孩子取得的结果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上海市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陈小文告诉记者,孩子的成长不是一个固定的化学反应,只要必要条件、参数全部到位,就一定能带来某种可以量化的结果。“虽然家庭中某些积极因素的确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但学习成绩不仅受制于学习习惯,也和个性特长、学科倾向、天赋特长密切相关。孩子的成才过程始终是多种因素、各种环境、甚至机缘凑巧的综合结果”。
就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例,这两所知名学府每年招收几千名本科新生,他们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学习方法都不尽相同。换言之,每位孩子的培养方式不可复制,没有“标准流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应当是个性化的,每个家庭情况不同,孩子资质不一,孩子成长的环境和学校的环境,包括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亲子关系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其他家长一些好的经验可以适当参考和借鉴,但完全照搬没有意义。”
“如果说家庭教育的某些方法一定能折合成录取分数线,那么这种场景只会出现在营销活动中。”陈小文说。
培养孩子,不能陷入方法论怪圈
长期以来,培养“别人家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爸妈”对很多家长来说始终是诱惑和奋斗的目标。但,培养出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孩子就意味着成功吗?
“不少家长之所以心甘情愿地为育儿经付费,是因为他们的‘名校情结’根深蒂固。”孙宏艳说,“因为你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所以我认为你的教育是成功的。别人都在学,我不学,我不就输了?”
事实上,选拔是和一大群人比较,在比较中落选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是失败者。考上名校的孩子只意味着在这个人生节点是成功的,从长远来看,也不一定就能成为人生赢家。
“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们更应该重视教育的原理而非方法。”孙宏艳表示,“‘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上课不认真怎么办?’家长们培养孩子时更倾向于寻找建议和对策,这就陷入了方法论的怪圈。”
她认为,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在掌握了教育的基本原理之后,用原理创造适合每个家庭的教育方法。原理之一便是尊重孩子。
“有的孩子需要你尊重他的秘密,有的则需要尊重他的性格,还有的需要尊重他的成长规律……”孙宏艳表示,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自然掌握孩子的性格特点,再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家长便能懂得如何尊重、尊重什么、如何实施。
陈小文则建议家长在符合社会公序良俗的前提下,培养孩子良好的身体素质、生活能力、学习习惯、阅读能力以及一定的审美意识、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
“最重要的就是顺应孩子的特点,因势利导,在孩子现有基础上,推动他们往前发展。”他表示,家长们要学会掌握自己的赛道,自己和自己比,不断找到孩子的成功点,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欣赏自己的成功,感受到自己的作为。“所谓注重生命的过程,除了身高、体重等生理指标,其他的生命目标不要量化”。
“要记住一点,家长们培养的一定是自己的孩子。”陈小文说,所谓自己的孩子,就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孩子。正如同那首歌所唱的那样,“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作者:李晨琰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姜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