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自古好风景,富鱼米,精工艺。近代的江南更是因为独特的地缘优势而联通海内外,形成了开放多元、气象万千的海派文化。独特的江南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江南技艺,海派剪纸便是其中历史悠长、别有韵味的一支。
“镂金作胜传荆俗,翦彩为人起晋风”,剪纸作为一项受人喜爱的传统民间艺术,历史悠久而内涵丰富。我国的剪刻技艺由平面薄片上镂空成为装饰图案而来,在纸张发明以前就已经诞生。从原始先人对兽皮、树叶进行剪裁到商周时期的镂空鎏金、金银薄片锻打刻花等,剪刻技艺的发展为剪纸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四川金沙遗址(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古蜀文化遗址)出土的“四鸟绕日”金箔体现了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和精湛的工艺水平的完美结合。因其构图简洁凝练、线条流畅而被评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随着西汉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对造纸术的改造,造纸成本大大降低,剪纸艺术也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成为了接地气、生命力旺盛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多民族的村寨,据考证,有30多个民族保留着剪纸相关的传统仪式和习俗。2009年,中国剪纸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了“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代表。
“悬窠巧妇子,拂水剪刀花。”中国传统剪纸逐渐形成了百花齐放的地方特色。北方剪纸豪放粗犷,大开大落,追求神韵而不失精致,本文所列举沈阳剪纸传承人初春枝的作品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南方剪纸精巧秀丽,细腻婉约;而海派剪纸因受到海纳百川的地域特色的影响,将北方剪纸的粗犷大气与南方剪纸的细腻流畅融为一体,形成了丰富灵动的风格。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风景如画、小桥流水的诗意江南景观给了海派剪纸很多灵感,在表现自然与城市景观时,海派剪纸如工笔画一般细腻隽永。阴刻与阳刻相结合,波光粼粼、杨柳依依的自然景观与石板曲径、枕河人家的传统水乡街道结合,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依。绿草青青、白鹤纷飞,动静结合,如一首江南词曲平仄错落,韵味悠长。
自古江南多望族。江南名门多诗礼人家,家风仁厚,“家礼文化”也是江南文化的核心之一。著名的如《钱氏家训》,钱氏家训分为《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钱氏家训》和新《钱氏家训》四部分,体现了钱镠尊教重学的传统思想为历代族裔所继承,至今仍影响着后人。论个人修行,训导子孙要孝廉勤俭、尊师报国;论家庭氛围,要尊长爱幼;论对外处事,要低调谦和,乐于助人;论家国情怀,要发奋图强,舍身忠义。这些也往往是江南人家普遍的家风家规。这些美好风尚融化在海派剪纸的创作中,使温情从薄薄的纸上透出。
“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每逢新春佳节,中国剪纸也在世界各地传播,带去了中国的“年味”,也带去了几千年绵延兴盛的中国文化。中国剪纸以文化信仰为内涵,以传统纹饰谱系为核心,在新的时代,剪纸承载着文化传播的新使命,剪纸的传统民俗语言和当代的文化叙事结合,激发出新的叙事能量与艺术灵感。随着江南地区发展的日新月异,海派剪纸也在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中不断推陈出新,走在时尚的前列。剪纸图案在时装设计、首饰、游戏、平面动画等领域不断被借鉴,体现出剪纸艺术的广博性和丰富创造力。海派剪纸继承江南文化传统,作为上海“文化品牌”建设的一部分,正在时代的召唤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者:胡盈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馆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周俊超
责任编辑:任思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