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时代,政府的效率、法律的环境、知识的产权、人才流动以及产业链聚集方式等等方面,都可以用海量多元的“大数据”来实现及时、同步的观察和追踪,如何在营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营商环境的过程中用好大数据?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上海大数据联盟在上海社科院小礼堂合作主办“大数据时代的营商环境变革”研讨会。研讨会围绕“大数据优化营商环境”“大数据政务赋能实体经济”等主题展开交流,深度挖掘大数据与营商环境的关系和应用价值,探讨如何通过推动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助力上海经济发展。
“营商环境的优化提升需要大数据找到真问题,找出好方案,但如何用好大数据这个技术手段也是个问题。”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员会营商环境建设处处长卢爱国认为,目前针对营商环境的测评很多,如何做到既客观全面,又尽可能减少对企业经营的干扰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于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上海市经信委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上海市中小企业上市促进中心主任葛东波有话说,他们对4120家企业做了一对一访谈,发现研发创新、政策解读及知识产权是企业目前最主要的需求。针对企业需求,上海目前建立了企业服务云,通过提供一站式政策服务、一网式专业服务、一门式诉求服务,让面向企业的服务像网购一样方便。“大数据拓展了机构服务企业的能力,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更加有效的产业政策,有助于产业园区精细化运营,也推动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上海大数据联盟常务副秘书长、上海市北高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慧民对此深有同感。
在上海嘉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沈丕豪看来,营商数据由内部数据和外部数据两个部分组成,内部数据更多是管理数据,挑战在于打破组织条块的数据融通;外部数据主要体现在各类信息平台上的文本数据,它为组织区域的产业生态,提供多源的数据融合,以构建营商环境完整的大数据支持体系。
“大数据时代数据获得的便利性和多样性,给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统计学与数量经济研究室主任韩清认为,利用海量和多源的网络数据构建新型的营商环境指数,实时动态地反映营商环境的变化是一个新的目标。“营商环境指标体系可揭示出我国营商环境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干预,促进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近十年的数据反映出中国营商环境的短板在于办理许可证、纳税、金融信贷等环节,这些环节是目前改善营商环境的重中之重。”
编辑:刘力源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