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上海延安中路1000号的上海展览中心,原为中苏友好大厦。
1952年,周恩来总理率代表团访问苏联,苏方提出在中国展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根据约定,1955年3月,苏联经济和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拟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举行。在时任上海市长陈毅的牵头下,以副市长潘汉年为主任的“中苏友好大厦建馆委员会”成立。
1953年底,潘汉年致函周恩来总理,请示中苏友好大厦的选址问题。当时有三个选择方案:逸园跑狗场旧址(现上海文化广场)、哈同花园即爱俪园旧址、大华农场。最终,中苏双方反复商量,确定哈同花园为最佳选择。
上海老建筑研究专家娄承浩说:“这块地皮面积大、地理位置佳,符合建一座永久性展览馆的要求。”
哈同花园即爱俪园的设计者是清末僧人黄宗仰。花园主人为当时上海著名的犹太商人哈同和他的中国太太。
爱俪园的园名由哈同夫妇名中各取一字组成。哈同名欧司·爱,其中国妻子名为罗迦陵,字俪蕤)。不过,老百姓习惯称之为哈同花园。现在上海展览中心西侧的铜仁路,当年也因为紧临哈同花园的缘故而被命名为哈同路。
罗迦陵笃信佛教,园内还创办过中国最早的佛学大学——华严大学。之后还创办过另一所圣仓明智大学。王国维曾经在此大学教过数年。
罗迦陵生日为七月初七,哈、罗二人每年合并做七夕双寿,校中教职员届时均有祝寿之举。
王国维1916年8月5日(旧历七月初七)致罗振玉札云“今晨又往哈园拜寿”。
1917年8月25日(旧历七月初十)致罗札云“近来哈园又因做寿大热闹”。
1918年8月13日(旧历七月初七)致罗札云“近因哈园生日,又应酬数日”。
1922年8月18日(旧历六月廿六)与长子潜明书云“今年哈园大做寿,出月须连日应酬”,又9月14日(旧历七月廿三)书云“哈园月初大做寿”。
所谓“大做寿”指1922年哈、罗寿数相加之“爱俪梁孟百卅合庆”。札称“初七公分”,当指校中同人公同分摊资金为园主夫妇贺寿,款项需在支薪中扣除,故写信人特为告知。(见秦蓁《王国维往还书信中两封“阙疑待考”的信》)
王国维在爱俪园呆了七年,或许是经济宽裕、生活安定的关系,他在这段时期潜心研究、著述颇丰。爱俪园的藏书与金石、甲骨收藏众多,让王国维有机会与大量文物朝夕相处。刘鹗为晚清收藏甲骨第一人,总共藏有5000多片甲骨,在他逝世后,藏品散落各方。哈同夫人罗迦陵买到刘鹗所藏的数千片甲骨,让管家姬觉弥转交给王国维研究,后来就有了《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一书。
爱俪园是哈同夫妇长期居住的地方,也是当时上海社会名流和政界要人经常聚会的地方。除王国维外,近代的历史名人孙中山、蔡元培等人都曾来过园中;章太炎的婚礼也在园中举行;而护国运动功臣蔡锷将军也曾在此养病。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哈同花园被日军占领作为营地,园内建筑被破坏殆尽,其间还曾经遭受过数次火灾。
直到解放后,在爱俪园的旧址上,人民政府建起了宏伟的中苏友好大厦。今天如果还要追寻当年爱俪园的遗迹,也许只剩下展览中心正门口的那一座喷水池,依然保持着些许当年遗风。
编辑:任思蕴
来源:综合自《文汇学人》等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