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以建设“互联网+”医疗、空中救援体系等为契机,发挥优质医疗资源协同合作优势,构建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长三角城市群的医疗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融合在一起。以“长三角城市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为代表,它由来自三省一市、30多座城市的上百家医院自发组建,希望推进落实分级诊疗,发展区域医联体,形成有效的转诊机制,促进医疗诊断和检查信息互认互联,长三角城市群医疗机构异地分级诊疗平台由此启动建设
患了肝癌的浙江农民,走投无路之际找到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经过四次重离子治疗,肿瘤消失了,至今已过了三年零九个月,而且目前已经可以下地干农活。这是上海市质子重离子医院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典型案例,但这并非唯一。以“互联网+”医疗、空中救援体系等技术建设为契机,以服务百姓民生为出发点,打造高水平医疗服务,沪苏浙皖正在形成更高质量长三角医疗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长三角异地分级诊疗平台建设吹响集结号
“舟山人看病多了一个新去处!”“上海瑞金医院舟山分院最新情况在这里……”还没开张,上海瑞金医院舟山分院已成为当地百姓议论的热门事。
在上海三甲综合医院的门诊病人里,超半数来自外地,以长三角病人居多。长三角医疗资源能否打通?瑞金医院是较早探索以医疗资源辐射周边的上海医院,如今进行中的长三角一体化工程主要有瑞金医院舟山分院、瑞金医院无锡分院、瑞金-桐庐医联体,还有助推长三角异地养老,对接苏浙的医养结合项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在苏州和扬州先后建立肿瘤专科医联体,形成了例行月门诊工作机制,累计127名副高以上职称的医生“异地”坐诊,将更多患者留在当地接受同质化诊疗。据悉,复旦肿瘤专科医联体已覆盖上海五区11家、江苏3家、浙江1家医疗机构。
在上海,仁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龙华医院等三甲医院的优势学科、管理理念、专家资源等,也以不同形式在向长三角辐射。
长三角城市群的医疗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姿态融合在一起。以2016年成立的“长三角城市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为代表,它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安徽省立医院等发起,成员医院已从77家发展到如今的112家,其中不乏华东地区知名的三甲医院,也有大量县级医院,长三角城市群医疗机构异地分级诊疗平台也由此启动建设。
该联盟发起人之一、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王兴鹏说,来自三省一市、30多座城市的上百家医院自发组建联盟,是希望推进落实分级诊疗,发展区域医联体,形成有效的转诊机制,促进医疗诊断和检查信息互认互联。
“两张网”让优质医疗彻底打破地域屏障
长三角医疗“一体化”的切实有效推进也少不了技术的支撑。
去年11月24日,从安徽芜湖飞来的一架直升机降落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停机坪。机上转来一名73岁的女性,家住上海,去芜湖儿子家中小住,被食物噎住,导致呼吸困难。患者有五六年的脑梗病史,噎食后随即呼吸、心跳停止,送往当地医院抢救。
考虑到上海有更优质的医疗资源,更利于患者后期治疗,家属商量后决定转院回上海。但芜湖距上海有350多公里路程,通过救护车转运最快也要四五个小时,而患者病情危重,最终,家属决定通过航空医疗救援转运。
这是上海市一医院南部接收的首例通过航空医疗救援转运的患者。上海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航空医疗救援体系,由瑞金医院承担 “上海航空医疗救援中心基地医院建设与应用”项目,一份空中救援“样板经验”已初具雏形。
天上有一张救援网,地上有一张互联网。
今年6月1日,“长三角城市群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宣布与腾讯共建长三角“互联网+医联体”。据此,智能医学影像、微信医保支付、电子健康卡、电子病历、远程医疗等“互联网+医疗”新服务,将于长三角城市群全面落地。
“两张网”的落成将让优质医疗彻底打破地域屏障,为长三角老百姓获得均质化的优质医疗提供保障,更为长三角地区在重大疾病联防、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协同合作打下基础。
协同合作,瞄准更高水平的医学进步
长三角医疗一体化,既致力于以优质医疗引领、夯实基层医疗的“底座”,也把目光投向更高水平的创新医疗技术。
就在今年5月31日,上海东方医院牵头发起成立长三角干细胞产业联盟。该产业联盟集聚起了长三角干细胞研究和产业优势,联合上中下游的医院、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希望推广应用干细胞制备、质检的上海规范标准,并加速制定干细胞治疗多种疾病的“中国标准”。
在 “长三角城市医院协同发展战略联盟”内部,也正酝酿推进跨地区医学学科联动,已成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学科联盟”,致力于加强长三角专科医疗卫生人才联合培养,希望既为分级诊疗改革急缺的基层医疗人员提供规范有效的培训教育,也为高精尖端医疗技术、医学研究提供人才梯队保障。
作为我国城市发展程度最成熟的城市集群之一,长三角也是中国医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医学专家看来,长三角医疗一体化需要兼顾 “两头”,既为国家探路区域分级诊疗、医联体、远程医疗的可推广模式,也应着眼前沿,通过发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的协同合作优势,共同谋求重大医学创新,为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医疗服务而努力。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