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七旬的李女士不远千里来上海帮忙照看孙子,平时她身体硬朗,但是患有糖尿病多年,服药不规律。近两年来出现行走乏力的症状,走路约100米,就会出现小腿肚酸胀、乏力,需要休息一会才能继续走。
某一天晚上,李女士在洗完澡后不小心踢了门一脚,第一脚趾破皮,当时就用碘酒消了一下毒。一周过去了,脚趾溃破处不见好转,还越烂越大,虽然不是很痛,但生活不便利。
李女士对此并没有认真对待,直到有一天她发高热急诊入院。经检查,李女士患上了 “糖尿病足病”,因足部感染出现毒血症,急诊入院,并抢救一次。
住院期间,经过内分泌科控制血糖,抗感染治疗,血管外科疏通血管,截去半足,总算让她保住了生命及小腿。
分析病案不难看出,这是糖尿病控制不佳、日积月累造成的。糖尿病会引起周围神经病变,所以李女士的脚即使烂了,她也感觉不到十分疼痛。糖尿病还会缓慢损害周围血管,引起动脉闭塞,所以李女士走了百米就走不动了。动脉闭塞后组织愈合不良,脚趾很难短时间内长好,加上高糖环境是细菌的滋生温床,导致感染,所以李女士发高热需要急救。
这个真实的案例虽然结局令人欣慰,但所花费的代价巨大,且给患者造成精神压力,如果能早期治疗,不会出现这一幕。
近年来,糖尿病在我国被列为高发疾病。据统计,中国约有1.139亿糖尿病患者,且半数成年人徘徊在糖尿病边缘。糖尿病足多发生于糖尿病发病10年以后,约5%-10%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足部溃疡。病程超过20年者,约45%发生足部神经障碍性病变,1%的糖尿病患者需被迫行截肢术,截肢概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5倍。
约50%的糖尿病患者在发病10年后,发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性病变,其患病率为非糖尿病者的4倍。动脉血管闭塞后,肢体远端足部就会发生缺血,表现为患足皮肤发凉、发麻、退行性变,严重的患者出现足部坏死,也会出现医学上特有的间歇性跛行现象。
糖尿病足一旦发生感染,后果非常严重,最轻微的表现是蜂窝织炎,皮肤发红发烫,重一点的,皮肤充满水泡,甚至破裂。
这时,有一定毒力的细菌可穿透皮肤进入足部的深层组织,在组织深部可发展为骨髓炎,并经窦道形成浅组织感染,所产生的炎性液体,可顺筋膜流至组织表面,发生慢性感染。当窦道发生引流不畅时,急性感染可阻塞窦口,很快产生腔内脓肿。严重者可导致患足皮肤、筋膜和肌肉坏死,足趾发黑坏疽,疼痛难忍,有时不得不行截趾,甚至小腿、大腿截肢术。
因此,早期诊断治疗糖尿病足非常重要,必须先评估患者下肢血管的通畅情况,最简单的方法是给脚“号脉”,足部动脉搏动摸不到,也就是脚上的脉搏摸不出来了,这时就要当心了。
进一步可以进行血管彩超,或下肢血管的CT检查。如果发现有动脉闭塞现象,首先要考虑积极开通血管。传统方法是进行动脉搭桥术,一般需要身体基础条件好,因为手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还是很高的,手术后恢复也比较慢。
随着国内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兴起,血管外科也从 “巨创”走向 “微创”,糖尿病足的血管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微创介入治疗解决。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来开通血管,类似于心脏支架手术。
得了糖尿病足并不可怕,关键是要尽早诊治,防患未然。我们建议患者自学一些简单的检查手段,包括摸摸足部皮肤温度是否降低、脚是否有麻木感,要学会给脚 “号脉”。一旦出现这些问题,马上到专业的血管外科就诊,避免病情加剧,出现感染、坏死乃至不得不截肢的结局。
作者:刘光(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副主任医师)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李雪林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