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武术影视演员计春华近日因肺癌去世,年仅57岁。计春华因出演张鑫炎执导电影《少林寺》中的反派“秃鹰”而被观众熟知,后又出演《少林小子》《新少林五祖》《方世玉续集》等作品中的反派,被誉为“金牌反派明星”。
据浙江在线报道,今年春节前后,还在北京拍戏的计春华右胸背部突发疼痛,被诊断出肺癌,且为晚期肺癌。据他生前的主治医生介绍,入院之时,计春华身体情况已非常差,整个人很虚弱、消瘦,还出现了严重的贫血。由于已经处于肺癌晚期阶段,无法接受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措施。香港朋友得知病情后,特意从香港购买了目前最新的PD-1药物供他使用。但治疗了两个疗程,效果不好。计春华和家人都非常配合医学治疗。在生命里最后一个月,计春华全身疼痛,疼痛评分一直高居8分、9分。
发现即是晚期,短短三个月离世,计春华逝世的消息为市民再度敲响了健康警钟,也让不少人对肺癌这一夺命杀手惧怕不已。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部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首席专家、肺癌防治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海泉教授在此提醒市民,肺癌的早期筛查很重要。
为何直到晚期才被发现?
陈海泉教授介绍,肺癌的预后与其分子机制有关。有一部分肺癌类型进展非常快,可根治性时间窗口相当窄,目前医学上对这类肺癌能够采取的治疗手段较少。不过,大部分肺癌都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过程。像计春华这样,尽管初诊时已经是晚期,但之前可能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没有明显症状而未被及时察觉。
“出现胸背痛这样的症状时,大部分已经是中晚期了,而肺癌早期是没有明显症状的。”陈海泉教授指出,过去,75%的患者初诊时已经是中晚期。所幸近十年来,随着民众健康意识的提高和筛查手段的进步,早期发现肺癌的概率在不断提升。“肺癌都是由小长大的,有的发现时可能已经有5~6cm,但它必然会经历1cm,甚至0.5cm或者还要更小的阶段,在这个早期阶段抓住它很重要。对于0期肺癌,也就是常说的‘早早癌’,及时手术是可以完全治愈的,不需要进一步放、化疗。而要想尽早发现肺癌,获得良好预后,就需要我们重视肺癌的早期筛查。”
陈海泉教授建议,年龄在40岁以上,有以下至少一项危险因素:吸烟≥20包/年,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被动吸烟者;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每年可接受一次低剂量螺旋CT筛查。如发现可疑小结节应该及时去专业的医院进行鉴别诊断。
他特别提醒市民,近年来我国肺癌患者中呈现女性多、不吸烟者多、年轻人多的特点,所以不到40岁的年轻人、女性、不吸烟者也不可大意。建议可以先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如果没有问题,复查间隔时间可以长一些,如3~5年筛查一次。
小结节不要急着“一刀切”
由于对癌症的恐惧心理,不少市民在体检中发现肺部小结节后十分惧怕,想要尽快手术切除。其实,小结节需要重视,但并不一定都要手术切除。陈海泉教授指出,肺小结节并不都是肺癌,它也可能是良性结节。“一定时间的观察是最好的鉴别诊断。”
目前,低剂量螺旋CT可以筛选出最小3~4mm的小结节,此时一般形态不能分辨出良恶性,按照目前国际上认可的标准可以定期随访,不需要手术治疗。“一般有经验的医生通过3~6个月的随访观察就能得出结论,准确率在95%。”
对于检查出来结节直径大小在6mm~1cm的患者,不可掉以轻心。尽管边缘有毛刺是众多“坏结节”的标志,但也不是每个“坏结节”都会呈现出明显的特征。比如磨玻璃病变的结节,边缘的毛刺以及分叶都可能不是很明显,这就需要临床医师结合患者结节的大小、形态、位置、高危因素做出充分评估,并给予进一步的个体化处理建议,例如参加第二年筛查、随访复查、抗炎后复查、穿刺活检、胸腔镜或微创手术活检等。
对于高度怀疑的“坏结节”,其位置若处肺叶的外周部位,可以考虑通过微创手术进行肺部局部的切除术,在清除“危险分子”的同时尽可能保存健康的肺组织,保留患者的肺功能,以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但是,对于小结节处在肺叶较靠近中央的位置,切不可对小结节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不论具体情况统统进行“肺叶切除术”。因为,摘除那些身处肺叶中间的小结节,在手术中需要切除整个肺叶,若术中病理证实是良性的,这将对患者的肺功能产生不可逆的损伤。
总而言之,一般人群在体检中发现肺部小结节,不必过分担忧,坚持遵医嘱随访复查,仍然能较早地发现肺癌早期病变的“蛛丝马迹”。
不是所有肺癌患者都适合PD-1
从媒体报道中得知,计春华的朋友从香港购买了PD-1药物让他使用,可惜效果不佳。 据了解,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已批准注册了首个PD-1肺癌免疫药物,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免疫治疗药物,PD-1抗体药物能“战胜”肺癌吗?
陈海泉教授对此回答说,免疫治疗近年来备受关注,在国内尚未批准该类药物之前,已经有一些患者“病急乱投医”,寻求各种代购途径使用PD-1药物。但并不是所有肺癌患者都适合使用PD-1药物治疗。有数据表明,PD-1药物可将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延长,但由于中国人的肺癌分子机制占比与欧美人种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一部分肺癌患者,PD-1药物使用是无效的,还有少数患者甚至可能因为使用该药物加快病情进展。所以使用药物需要结合患者病情并经过专业医师评估,不可盲目跟风、擅自用药。
手术仍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方法
临床中,被诊断为0至I期的早期肺癌患者只需要通过胸腔镜等微创手术方式,便能成功的彻底切除病灶,术后恢复情况良好,几乎所有病人都能治愈,长期生存。
微创手术并不仅仅是“切口小”,陈海泉教授领衔的团队开创了“微创治疗3.0理念”,“不仅是切口微创,更是器官水平微创、系统/全身微创。”在多学科参与下,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手术、合适的切口,保留正常的肺组织和淋巴结,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并平衡切口、脏器和系统损伤。术中通过冰冻病理指导亚肺叶切除,早期肺癌只用做部分切除就可以达到治疗目标,无需切除肺叶;但对原发性的恶性肿瘤,则需做标准的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通过术中病理,做到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组织、保留好的组织,让患者获益”,他介绍说。
“还要提醒市民的是,有时候不治疗是最好的治疗。”陈海泉教授指出,癌症病人时常认为治疗比不治疗要好,积极去尝试各种治疗方式,但有时做加法不如做减法,病人的生活质量也应该在考虑范围内。比如他门诊中接待的一位87岁肺癌患者,高龄老人对手术的耐受度比中青年人要差很多,且术后恢复慢、并发症多,经综合评估后建议采取非手术治疗方式,让患者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好的预防
面对肺癌这一名副其实的恶性肿瘤“第一杀手”,有没有办法可以从源头上预防呢?
陈海泉教授回答说,吸烟仍然是已知明确的肺癌高危因素,同时也是多种疾病的高危因素,而且吸烟者所患的肺癌与非吸烟者相比,分子类型不同、治疗难度更高,所以戒烟是预防肺癌的当务之急。另外,近年来不吸烟者、女性的肺癌发生率越来越高,但确切的病因尚不明确,仍需要加强病因学研究。
此外,“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是预防肺癌,也是预防癌症最好的方法。”陈海泉教授强调,很多人都关心“吃什么防癌”,其实并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或营养品能防癌,但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合理运动、心态平衡,能够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健康生活,加上合理筛查,能够最大程度将肿瘤扼杀在摇篮之中。
编辑:朱颖婕
责任编辑:李雪林
来源: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