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早晨8时25分,一辆从川沙驶来的急救车停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急诊室门口。从车停下,到车上70多岁的病人经过初步诊断后分诊到急诊内科,整个流程仅仅耗时6分钟。图/袁婧
入伏以来,沪上各大医院也进入了“战高温”状态。作为上海最大的综合性三甲医院之一,中山医院急诊科每天近千人次就诊。高龄就诊者、合并病症多的就诊者、疾病终末期病人……急诊室医护人员每天都面临各种挑战。在这里,急诊科就是医院“最强大脑”,协调各个科室,在“黄金时间”挽救病患的生命。入伏首日,抢救室就接诊了25名危重病人。
7分钟吃完一顿饭,只为了不耽搁“黄金30分钟”急救流程
“哪里不舒服?吃过什么药?既往的病史?……”问诊、诊断、开医嘱、送走病人、用免洗洗手液消毒,急诊内科医生邓至从早上7点半到中午12点,诊治了20多位病患,“今天人不算多,一天看50多个病人是常事。”身材娇小的邓至吃午饭也只用7分钟,但她自己并不觉得稀奇,因为急诊科病人的分秒都很珍贵,医生们早已练就特殊技能——一上午不喝水、不上厕所。
原本只有20张额定床位的抢救室早已人满为患,多加的病床和担架占满了急诊室门口的走廊和大厅。“这几天抢救室有120多位病患,最多时能攀升到140位。”已有十年工作经验的抢救班护士单明敏很“淡定”,“我们这里都是危重病人,每个病患每天至少输液三瓶,护士每天经手的输液袋就要400多袋了。”
19日凌晨零时16分,一名年轻的男子因为持续胸痛5小时,被救护车送到中山医院急救。护士在他的床头挂上“T”字的标识,没挂号就立刻先带着小伙子,通过中山医院的“胸痛绿色通道”,验血、做心电图,15分钟后,诊断结果出来了,“还好,没有心梗和脑梗的危险。”值班的医护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按照急诊科设计的绿色通道,疑似胸痛病患从送医急救到明确诊断不超过30分钟,大大提高了急救的成功率。该院的急诊科人流量极大,高温天气更是一天有三四十辆救护车来,高峰时可以达到五六十辆。为了方便病人,院方还简化了流程,急诊病人先就诊后付费,这一小小改变,给患者赢得了更多的生机。
急诊科的工作,唯快不破。这正是邓至当初选择急诊科的缘由:“我们这里说话做事都很有效率,送来的病人都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准确的判断、立刻救治,比较爽气,我觉得跟我的性格比较吻合。”
急诊室就像各个科室的“总调度”
“23床的病患有急性肾损伤,高钾,双肾积水,双侧输尿管扩张,左肾穿刺造瘘,前列腺癌术后,泌尿道出血,贫血;16床的病患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高血压病,房颤,右下肢浮肿……”早晨7点半,一份86名急诊内科病患记录整整齐齐,由夜班医生交接给了白班的医护人员,大家在外区医生办公室进行早交班,然后在床旁逐一交接病人。
“急诊科总值班”李鑫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总”。李鑫的作用非同一般,“急诊病人病症复杂,我们需要协调各科医生会诊,或者协调不同的科室收治病人。”李鑫说,一忙起来,一个小时里,20多个电话中间不带歇的,还得跟各科室的医生 “吵架”。“你看,我们这里的病人大多伴有多种综合病症,其中还有一定比例的肿瘤术后病人。”邓至在抢救室一边查看病人一边介绍,这里80%以上是老年人,救治难度大,而且需要各个科室共同配合。
中山医院急诊科在新建的东院区17号楼,六层急诊大楼除了抢救室,还设有内科、泌尿外科、神经内科、外科、各类检查室、输液室、留观病房、急诊外科病房等等。“这里是医院里的小医院,急诊科有时候充当医院内部总调度的功能。”在别人眼里又苦又累的急诊科工作,却令邓至感到十分骄傲。
不拒绝每一个病人,急诊科里的“老面孔”成了医院“甜蜜的负担”
在急诊科抢救室,62床的阿婆已经在这里救治了658天。“她去哪里都不放心,只认可中山医院,觉得只有这里才能保住自己的命。”陪床的家属这样说。
年过七旬的沈阿婆因为胸闷,在女儿的陪伴下坐了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从浦东新区赶到中山医院问诊。“她只有来中山医院才放心。”一同前来就诊的女儿说。
急诊科里,不少上了年纪的病患信任中山医院的医疗水平,成为了急诊科里的“老面孔”,也成了医院“甜蜜的负担”。
“凡是到中山医院来就诊的病人,我们从不推脱。”邓至至今还记得,去年冬天,一名外地的肝癌晚期的病人到中山医院来求诊,尽管病症过重,急诊科还是安排他入住治疗。
入伏首日,一名50几岁的男士因为胸闷、气促被送到急诊,他担心自己心梗。邓至看着他苍白的脸色,建议他先查血色素。结果显示血色素过低,疑似消化道出血。近日,已经康复的他还特别赶到医院来谢谢邓至的精准判断。
急诊科里,医生和护士行色匆匆。“因为人多病情重,这里工作压力大了些,但只要看到有病人从我们手中抢救过来,我们就有满满的幸福感和成就感。”邓至笑着说。
作者:陈青 张鹏 实习生 张瓅天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许琦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