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高龄患者,多脏器功能不全,病情垂危,连CT检查都无法耐受,还能通过心脏手术与死神最后一搏吗?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团队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成功完成一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手术,挽救了徘徊在死亡边缘的这条生命。
毛老伯反复出现胸闷气促症状已经2年多,2017年8月,症状加重的他终于下定决心来到中山医院就诊,被最终确诊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狭窄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瓣膜钙化疾病,随着人群老龄化发展,我国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越来越多。而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病情极其危重,到疾病晚期,会出现严重心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
“这些年好多次医生都提出了手术治疗的建议,可惜我们没听医生的话,错过了手术最佳时机。”毛老伯的家人很懊悔。
今年11月,毛老伯胸闷、气急的症状已经非常严重,不能平卧,腹胀吃不下饭,被家人送至中山医院急诊。
心超显示,毛老伯的主动脉瓣增厚钙化伴重度狭窄,中重度二尖瓣及中度三尖瓣反流,左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下降,各类心脏功能血液指标严重异常。同时,医生还发现毛老伯合并有心房颤动、高血压、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并发症。
入院时就已经多脏器功能不全的毛老伯,病情垂危,几乎到了休克状态,机体内环境已经紊乱。
“TAVR手术是唯一能够挽救病人的机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认真的病情分析和治疗方案讨论。
▲TAVR手术
TAVR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治疗手段,已被用于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的治疗。
该技术通过血管路径将人工主动脉瓣植入到病变主动脉瓣处的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性高的优点。对于心功能衰竭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差,外科开胸手术难以耐受,TAVR已成为这类患者的一根“救命稻草”。但考虑到毛老伯的身体状况,接受TAVR手术风险极高,很可能无法耐受。
看着病人家属绝望中带着最后一丝希冀的眼神,葛均波院士团队决定和病人一起,绝不言弃,与死神一搏。
然而难题又摆在眼前:一般情况下,CT是TAVR术前的必备检查,术者通过分析CT图像,选择瓣膜型号、决定手术路径、制定手术策略。然而毛老伯一般情况极差,连CT检查都无法耐受,故术前无法评估瓣膜解剖以及血管情况;而在未评估情况下做手术,风险更高,手术难度也更大。
经充分讨论与周密计划,葛均波院士团队决定携手心内、心外、麻醉、心超、体外循环、护理等多学科依托先进的ECMO技术来极力抢救该患者。
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的英文简称,在心脏手术期间,ECMO可以短期完全替代人体的心肺,而可以实施切开心脏的手术。同时,ECMO也可走出心脏手术室,为危重患者提供人工心肺支持,成为某些危重患者急救的救命技术。
▲ECMO技术
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病人动脉或静脉系统,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相当于人工心+人工肺),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
机器运转时,血液从静脉引出体外,通过“人工肺”氧合、排出二氧化碳,再由“人工心”将氧合后的血液经动脉或者静脉泵入体内。
ECMO可用于心脏衰竭患者,也可用于肺衰竭患者。
因此,专家团队先给毛老伯装上了ECMO,以减轻其心脏负担,改善身体状态,纠正内环境状态;再将ECMO支持下的毛老伯从监护室小心翼翼地转运到手术室进行手术。
在ECMO支持下,他的生命体征平稳,血流动力学稳定,手术也变得更安全。在医护人员的协作努力下,顺利完成了TAVR手术,心脏收缩力明显改善。术后4小时,ECMO就已撤离,目前毛老伯生命体征平稳,正在逐步康复中。
该例患者的成功抢救,是全国首例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下,以颈动脉作为入路途径,成功完成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手术。
随着TAVR、ECMO等新技术的发展,有望使危重患者的抢救踏上新的里程。
作者:齐璐璐 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