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项横跨45年上海健康人群血脂水平的5次随机抽样调查工作,凝聚了几代科学家的心血,其中引出的健康提示有必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改革开放40年,物质选择丰裕了,但我们是不是吃得太好了?
今天,“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60周年”心血管高峰论坛上,95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原所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终身教授陈灏珠走上讲台,发布了“上海人群血脂水平变化(1973-2018)”报告。
该报告提示:国人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指标水平在过去40多年里“一路往上跑”,有些甚至超越发达国家水平,相应的疾病风险与疾病负担都在飙升,有针对的防治策略有必要提上议程。
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报告中,对生活行为危险因素做了疾病负担相关研究分析,结果发现,高胆固醇血症导致的死亡有200万。
我国的情况并不容乐观,在这份横跨45年的人群总胆固醇水平变化趋势报告里,人群总胆固醇水平逐年提升,到2017-2018年上海地区20岁以上成年人平均水平达到192mg/dl,与美国人群平均水平不相上下了。
“上世纪80年代刚改革开放时,陈灏珠院士到美国动脉粥样硬化会议上汇报了我们当时的血脂水平,结果欧美专家有质疑,认为我们的血脂水平是不是监测得正确——怎么这么低!?”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金雪娟副研究员感慨,当时有观点就认为可能是中国人“吃得太苦了”,但走到今天,这句话不成立了,我们的人群血脂水平已在赶超欧美,这带来了一系列健康新问题。
与总胆固醇水平一同飙升的,还有甘油三酯水平,上海人群目前的甘油三酯的成人几何均数已超过美国。在1973-2018的这45年里,上海男性的甘油三酯水平增加了接近1倍,女性增加了56%。
该报告还发现,我国的高胆固醇所致的死亡率在增加,从1990年的25/10万,发展到2017年的60/10万,增加了2.4倍。
该报告对比研究发现,过去20多年里,由高胆固醇所致疾病的负担,原本处于高位负担的美国、西欧一直在往下跑,提示负担在减轻;日本几乎是一条地平线——保持在相对稳定的低位,而我国原本处于负担的低位,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缓慢增加。
其中,尤其出现了两个“剪刀差”:在2003年跟日本交叉了,过了10年左右,跟美国交叉了。换言之,欧美、日本负担在下降,而我们的疾病负担在飞速上升,心血管相关疾病以及由此引发的死亡风险都在增加。
陈灏珠院士称,这个横跨45年、每隔约10年一次,对上海健康人群血脂水平做的研究提示了两个主要问题:
第一,由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病风险在提升,比如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了“井喷”,临床上需要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冠状动脉内科治疗的病人数量大大增加。
第二,血液脂肪的变化,用什么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也引起专家的重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观点,比如认为有些血液里的脂肪并不坏,还有好处,也有观点提出“把坏蛋变好”。围绕这些观点,还没有定论。
陈灏珠院士希望,这项围绕人群血脂水平变化趋势的相关研究,可以提供作为预防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根据,让多学科联手提出有针对性的早防早治策略。
作者: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