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文医疗理念的深入,患者对医院诊疗行为的组织和实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除常规诊疗外,如何帮助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与心理关怀考验着医务人员的智慧。昨天,在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举行的“慢病相对时空”五年干预效果发布会上,国家973项目计划首席科学家、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院院长,华山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董竞成发布了“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2013-2018五年干预效果。
截至目前,“慢病相对时空”公益性医疗项目共服务2300余名患者。数据显示,通过心理测评和血液、唾液中相关指标检测发现接受心理干预、音乐治疗、正念冥想和太极导引后,患者抑郁、焦虑、睡眠、疼痛、疲劳、情绪孤独等情况均显著改善,患者体内反映应激、抑郁、焦虑的指标下降到正常水平,包括众多晚期肿瘤患者在内的总体5年生存率达到92.4%,数十名全身多脏器转移已被外院宣布只剩下几个月生存期的患者几年来仍健在,且生活质量大幅提高。
何谓“慢病相对时空”?2008年,中西医结合科教授董竞成团队便开始心理状态与肿瘤相关性的研究。同时,该科还与精神医学科合作引进心理测评系统,用于客观评价患者的抑郁、焦虑、狂躁等心理状态。在此基础上,创建了针对肿瘤及其他重型慢病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康复指导及替代医学治疗的医疗项目。
依托华山医院多学科综合实力和包括心理科在内的众多专家临床经验,从专业角度给患者以医学和心理支持、引导和帮助,提高患者对肿瘤等重型慢病的病因、治疗、预后及随访的正确认识,及时解决患者心理问题,并指导患者长期坚持多学科综合治疗,改善其生活质量和生存期,这些内涵共同为肿瘤等慢病患者铸就了一个相对和谐、温暖、健康、快乐的时间和空间,“慢病相对时空”名称由此而来。
董竞成认为包括传统医学在内的替代医学手段干预肿瘤的疗效的重要机理,很可能是通过影响机体应激机制和调节机体致炎/抑炎平衡调控机制等对肿瘤微环境产生正向作用,这也是“慢病相对时空”所基于的科学基础。另外,该项目是医患之间交流的稳固平台,方便出院患者的系统化管理,同时也是塑造新型医患关系的崭新实践。
除了在病房、门诊为慢病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以外,“慢病相对时空”项目年平均邀请医学、心理学等领域专家为患者群体讲座和义诊40余次,组织群体文体锻炼40余次,在每次讲座后患者与医生和治疗师进行互动交流。
项目系统教授适用于肿瘤等慢病患者康复的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郭林气功、音乐疗法、冥想疗法等。项目组织者根据患者病情和兴趣爱好组织了合唱团、舞蹈团、朗诵组、太极拳队等,并聘请专业老师给予指导。鉴于老年人接受知识较慢的特点,还制作发放了健康教育讲义,内容有常见慢病的诊疗、饮食、用药、护理、心理指导、康复心得交流和经验介绍等。
2016年起,“慢病相对时空”项目内容较往年更为丰富、实用,按照患者诉求细分为初级班和中级班,初级班延续往的精华内容,而中级班则引入更深层次、国际认可的替代医学疗法,使患者得到更为细致入微的个性化治疗,深入关怀慢病患者的身心康复。
另外,该项目既是医患之间深入交流的稳固平台,也是出院患者院外持续治疗组织和实施的平台,从而实现患者住院-出院-门诊-家庭/社会-住院的系统化管理和干预,同时也是医疗行为由医院向家庭、社会延伸的具体实践。
作者:李晨琰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