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和父亲回到中山医院复诊,访问周俭教授。先前接诊过他们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说,他们健康地来复诊,是给医务人员的最好新春礼物。(中山医院供图)
以自己的身体回报父母,不是所有子女都能做到的。前不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演了感人一幕:18岁女儿捐肝救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00后女孩还是一名在读医学生,经历这趟手术之后,她告诉医生,今后也要像他们一样,去救助更多有需要的人。
昨天,这对父女回到中山医院复诊。当时接诊过该病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说,他们健康地来复诊,是给医务人员的最好新春礼物。
母亲无法匹配肝源,女儿说“用我的!”
小张一家来自江西,刚考上医专,是大一新生。正当全家欢欢喜喜地感受生活的顺风顺水之际,孰料一片命运的乌云却在向他们靠近。去年,张爸爸因为乙肝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在当地医院内镜治疗时出现大量呕血,险些抢救不回来。当地医生说,极端严重的食管静脉曲张如同一颗已进入倒计时的定时炸弹,一旦再次发作,生存希望几乎为零,唯一能救张爸爸的方法就是肝移植。
“我们去上海,找中山医院肝外科专家。”小张表现出了超乎同龄人的冷静。去年8月,她和父母来到上海,在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周俭教授处求助。经详细询问病情和检查,周俭将张爸爸收入肝外科病房。
“原本决定用我的肝脏,没想到检查后发现,我不适合作为肝源。”小张妈妈忆起那段经历忍不住落泪。但是,女儿得知母亲无法匹配肝源后,当即就对父母说:“用我的!”
“我们听了既震惊又心疼,毕竟这是一个刚满18岁的孩子!”肝外科副主任医师贺轶锋说,当他把情况向樊嘉、周俭汇报后,两位专家为小张的孝心所感动,但他们也都清楚,让一个花季少女捐肝,付出的身体健康代价着实不小!
还有其他办法吗?肝外科进行了全科大讨论,还专门请来消化科陈世耀教授会诊,希望寻求消化内镜下保守治疗的可能性。遗憾的是,胃镜诊断结果为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极易再次大出血。
只有唯一的选择:肝移植,而且最合适的肝源是病人18岁的女儿。
医生反复确认,孩子并非“道德负担”下的决定
担心小张是受了家庭成员乃至她自己内心的“道德绑架”,肝外科分管移植的副主任黄晓武医师单独找小张谈话。谈完了,黄晓武还不放心,又和肝外科史颖弘教授邀请心理科陈华副主任医师为小张进行心理状态评估。
“作为医学生,我很清楚我的选择意味着什么。医生们耐心沟通,让我很感动。但我不能也不愿意眼睁睁地看着爸爸走掉。”小张说。
既然小张一心要救父亲,那么医生也必当全力以赴,抓紧时间救命!
中山医院伦理委员会紧急审议通过了这一特殊的肝移植手术申请。次日,肝外科加急将材料报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审批,而且很快获得批准。
去年10月12日,小张和父亲一起被推进了手术室。手术按术前多次讨论拟订的方案紧张而有条不紊地进行。小张个子小、体重轻,即使获取她的右半肝给父亲,供受比也刚处于满足生理要求的边缘状态,因此供肝的切取要求精准,并需对缺乏静脉回流的肝段进行静脉搭桥重建。另外,小张的肝右动脉非常细,需要用精细的显微外科吻合技术,才能圆满地与她父亲的动脉对接。这一切对樊嘉、周俭领衔的移植团队来说并不困难。
坚强女孩立志好好学医,成为好医生
真正的挑战是手术前大家都没有预料到的:肝动脉吻合完成后,动脉搏动仅维持数分钟就消失了,医生多次使用专用导管经过侧枝对吻合口进行探查和扩张,没有发现吻合口狭窄和血栓形成,但每次探查扩张后,动脉搏动仍仅能维持数分钟。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
经过一番紧张讨论,团队终于找到了原因。由于小张的供肝体积小,而她父亲的门脉压力高,导致供肝处于高灌注状态。同时,受体存在脾动脉窃血、肝动脉灌注压不够,动脉血难以泵入肝组织内。
在使用药物降低门脉压力,并结扎脾动脉后,动脉终于正常地维持搏动了!难关一过,受体的手术也很快顺利结束,父女俩平安度过了手术关。
周俭介绍,中山医院肝移植团队曾经成功完成上海市首例成人对成人、成人对儿童肝移植手术,供受体随访至今均健康生活,这些病例的成功开展离不开麻醉、放射、超声诊断、病理、重症监护、护理等科室,以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兄弟医院的支持,而病人家属的信任和理解,更加重要。
小张术后恢复良好,一周后就返回老家,一个月后又回到了校园。张爸爸也于手术后一个月顺利出院。
小张说,这段经历更坚定了她的从医信念:“我也希望成为一名像他们一样既能用高超医术救治病人、又能用侠骨柔情温暖病人的好医生。”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通讯员 齐璐璐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樊丽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