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条新闻引起热议:一位热爱养生的阿姨觉得新鲜水果营养丰富,将20多种水果混合榨汁后,经简单过滤,然后自己进行了静脉注射。不料,注射果汁后,她立刻感到皮肤瘙痒、体温上升。紧急就医后发现,她的全身出现严重感染、多脏器损伤,险些丢了性命,经过五天抢救,才脱离危险。
很多人也许知道,静脉注射果汁的方式不可行,但对其中原由,却不清楚。
注射果汁为何会危及生命?
通俗地说,注射类的药物质量标准非常高。它比其他一些药物,如口服制剂或一些舌下含化制剂等的质量要求都要高。比如,注射类药物必须要求无菌,没有热源。而果汁富含糖分,达不到无菌标准,相反非常容易滋生细菌。
注射类药物还有一个“门槛”——不得有异物,即对澄明度有严格要求。每一种注射液在出厂前,都会严格检查其澄明度,注射液的溶液中不得含有任何纤维、颗粒物。果汁富含大量纤维和颗粒,显然也达不到对澄明度的要求。
此外,注射类药物还对PH值(酸碱度)及渗透压有一定要求。现实中,果汁根本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所以,将果汁榨汁后进行静脉注射,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感染、静脉炎、血栓等。
药物通过哪些方式进入体内?
我们吃的、喝的东西都会进入胃,通过胃肠道吸收营养。对药物来说,除了通过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包括汤剂、合剂、片剂、糖浆剂、散剂、颗粒剂),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不经胃肠道吸收的剂型,比如注射剂型药。注射剂型药的给药方式包括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此外,还有皮肤给药型,如膏药剂、软膏剂,经皮肤吸收来发挥效力;而气雾剂则直接作用于呼吸道,如滴鼻剂。
上述报道中,患者就把营养的吸收和医疗上的给药方式完全混淆了。她认为,胃肠道能吸收的营养,通过静脉给药的方式可能会吸收得更好。殊不知,这是极其危险的。
静脉输液起效很快,因为它通过血液循环迅速把药物送到全身,这种方式在抢救病人时,能争取宝贵的救命时间。但静脉输液属于侵入性操作,会增加病人感染几率,而一旦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要想及时清除那些已经进入血管、随血液进行循环的药物,则相当困难。所以,静脉输液有利有弊,临床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宜的给药方式。
什么情况才适合输液?
临床上,一般三种情况可选择静脉输液:
●患者吞咽困难,没办法吞药片,也没办法做肌肉注射。这时可能先考虑静脉输液。
●患者有严重吸收障碍,比如出现了反复呕吐、严重腹泻、没法吃药,需要大量补充营养和体液。在这种很虚弱的情况下,医生往往给予静脉输液。
●最常用的一种,患者病情非常危重,且进展非常迅速,药物在体内必须达到较高浓度才能发挥药效,这时医生会考虑静脉输液。
原则上,能口服不肌肉注射,能肌注就尽量不补液。要知道,补液的风险堪比一次小手术。所以,再次提醒,放下对静脉注射的执念,更不能“想当然”地进行自我诊断和治疗,用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这则新闻也提示我们,在合理用药方面,药师任重而道远。
作者:石浩强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张鹏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