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杨文副主任医师的离世,让医疗圈弥漫着凝重、悲伤乃至愤怒的情绪。今天上午,一则消息传来: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2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于2020年6月1日实施,这意味着我国将立法防“医闹”。
一前一后,两条消息,再度引发医务界内外的热烈讨论,抛开口号式的言论、情绪的宣泄,众多医生向记者强调一点:对暴力伤医行为,严惩是必要的,但仅有严惩是不够的,如何通过更有效的手段避免犯罪等恶性事件再度发生,这更为重要。
因为,经不起践踏与蚕食的除了人的尊严,还有“仁心”。
登上热搜的新闻与战战兢兢的医生们
12月24日6时许,北京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杨文副主任医师在正常诊疗中遭一位患者家属的恶性伤害,虽经全力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于25日去世。消息一出,瞬间登上“热搜”,热烈讨论中,后续消息接踵而至。
26日,国家卫健委表态:这不是医患纠纷问题,是非常严重的刑事犯罪。
27日,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三分院经依法审查,对在北京市朝阳区民航总医院急诊科抢救室内行凶的犯罪嫌疑人孙文斌,以涉嫌故意杀人罪批准逮捕。
28日,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宣布将于2020年6月1日实施。针对“医闹”事件屡禁不止,该法明确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尊重医疗卫生人员,维护良好安全的医疗卫生服务秩序,共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疗卫生人员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在为严惩伤医者“叫好”,为立法“叫好”的同时,多名医务人员向记者表达: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这不是终点,而更像是一个新起点,要做的还有很多。
“老实说,杨文医生的遇害视频,看得我浑身冰凉,好久都睡不着觉。”一名三甲医院的儿科医生在朋友圈写道,中国儿科医生缺口还有20万,希望这样的新闻别让后来者“寒心”,别让医学院招不到“好苗子”。
“问题是,我不想活得那么战战兢兢。”一名三甲医院的骨科医生告诉记者,他打算趁周末把健身卡找出来——强身健体,不是要与病家“格斗”,而是为了当面对失去理智的人,至少“可以跑得更快些”。
在医学生的讨论群里,一份“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指南”再度被翻出,其中“平时注意锻炼身体,上班时穿轻便运动鞋”“千万不要背对门诊、背对病家工作”等条目被标亮处理。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是中国大部分医学院入学时宣读的医学誓言第一句话,而今,这群90后、00后的孩子们却在群里讨论着:是否继续从医。
“大部分孩子选择医学还真是出于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我们也相信他们能明辨是非,理性表达,继续选择热爱。但眼下,我们也需要思考如何呵护这份热爱。”一名医学院教授对记者如是说。
相信99%的医生、患者、家属都是良善的
相比医学生,大部分医生显得相对理性,或者说“克制着愤怒”。
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题为“医务人员职业压力以及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应对”的讲座近期向医务人员开放,听者直言:很及时,有必要。恶性伤医事件非中国独有,当悲剧发生后,在各国医疗系统里,对医生情绪的照护,心灵的“解压”,已成共识。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你信我,我们全力以赴,本想今日不回复任何咨询,但还是想着病患的不易,认真回复,嗯,很认真地回复。”今天上午,上海仁济医院的一名医生在朋友圈敲下这段医患故事,“甘肃小伙一年多前因车祸导致脑外伤,一年内反复治疗……相信这次找过来必然战战兢兢、寻寻觅觅、犹犹豫豫、前前后后、凄凄惶惶很久,所幸,不负所托,术后还有意外惊喜,他的对侧肢体2级肌力显著改善……”
“我始终坚信99%的医生与99%的病人、家属都是良善的。”今晚6点,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这名医生刚结束了周末一整天的门诊,接到记者电话时,这是她的第一句话。这名精神科专业医生告诉记者,这一天,她看了70多个病人,基本上一刻不得闲,但令她特别感动的是,中午12点以后走进诊室的患者大部分都对她说了同样一句话:医生,你真的辛苦了,你饭还没吃吧,你要不先吃饭。
“我真心不希望因为个别人的暴戾,让整个医患关系来背锅。”这名医生同时向记者强调: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确实需要重新思考一些事,比如医生真是服务性行业吗,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患者只要“不满意”,医者就是“有过错”?又比如,舆论导向是否逐渐走入“站弱者,而不站理性”的怪圈。
在她看来,避免医疗系统恶性事件的发生,需要提升医患沟通技巧、需要注意沟通方式、方法,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重塑对医疗的认识,相关制度体系、支撑架构、司法理念随之辅助而生。
希望“零容忍”不是挂在嘴上,和谐医患是一个系统构建
多名医生还向记者强调:希望法律能宣传到位,执行到位,而不仅仅是说说的“零容忍”。
“对医疗可以有不满,不是说医疗现在就是尽善尽美,但得有正常的表达。”有医生向记者提及,目前在全国,司法、医院、医调委第三方调解等为表达就医过程中的不满提供了多种“出口”,大部分医患纠纷获得快速处理,但依旧有个案对这些途径“选择性失明”,采取暴力伤医、打砸诊室等“医闹”行为。为什么会这样,问题出在哪里,有待进一步研究。
也有医学教授向记者强调一点:希望媒体也能予以助力,让大众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平视医学,“把我们说得太神,好像什么都能救,什么都治得好,病人到医院一旦有了落差,再遇到重疾等打击,心理会失衡。”
今天下午,知名神经外科医生、冬雷脑科医院院长宋冬雷在朋友圈分享了一则“日本医患”故事:
外科一个老病人,食道癌术后吻合口瘘,一直长不好,已经在食道外科住了3个月了。一天晚上查房,家属也在,家属一看到医生走进去,马上站起恭恭敬敬地鞠了个躬,“病人伤口一直没有长好,给医生添麻烦了,非常抱歉”。医生也马上说:我们也非常遗憾,但是一定会努力,你们也不要放弃啊!
治疗疾病,需要医方、患方一起努力,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何尝不是如此,更需要医患乃至媒体、司法系统、医疗系统等各方共同努力。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如果医学后继无人,如果医患选择不再互信,杨文医生流的血,或许大家要一起跟着流。
“患者至上”“一切为了病人”写在很多医院的墙上,也刻在许多医者的心尖,但这份信念需要全社会共同呵护。
作者:唐闻佳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任荃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