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最惨烈的战争,而相关的影片也拍摄的数量最多,类型最丰富。早在二战进行期间,交战各国就拍摄了大量的纪录片和故事片,到战后仍拍摄不辍。战争实为利益冲突和政治斗争的继续,关乎正义和公理,而战争片也涉及(首先)道德判断和(其次)美学判断。各国基于不同的政治立场、历史观和不同的交战情况,银幕上的战争呈现也有所不同。这是研究电影和政治关联的最好不过的案例。
法西斯德国侵入欧洲许多国家后,各国爱国人士都奋起进行了公开或秘密的抗击,亦即抵抗运动。1940年6月14日巴黎沦陷后,法国置于德军占领之下,撤退到英国的戴高乐将军组建了“自由法兰西军”,同时号召法国民众坚决抗击德军。各地的抵抗运动风涌而起,但也有15万人遭捕,3万人牺牲。这一史实在战时和战后拍摄的抵抗运动电影中都得到了反映。
据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的《电影通史》介绍,当时法国电影界绝大部分人对德国抱有敌视态度,他们以拍摄神话、幻想、侦探的故事片作“消极抵抗”。不久他们中间就建立了抵抗运动组织,例如有格莱米永等10位导演发起“电影解放委员会”,拍摄了多部巴黎巷战的纪录片。克莱蒙的《铁路的战斗》原计划是简单的记事影片,可在摄制过程中成千上万抵抗运动战士的英勇事迹激励了编导摄,而使其升华为史诗规模的杰作。其剧情叙述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德军支援运送装甲车等的列车被爱国的车站长及铁路员工炸毁,“人物幽默,色调真实,镜头处理达到稀有的艺术水准”。法国铁路工会协助拍摄。
战后,抵抗运动仍是法国电影的热门题材。克莱蒙在1952年拍了部以战灾孤儿为题材的《被禁止的游戏》,捧得当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大奖。这位在新浪潮运动兴起后地位屹然不动的名导,不断求新求进,佳作迭出。1965年推出钜制《巴黎战火》(原名《巴黎燃烧了吗?》)。该片长173分钟,剧情时间仅限巴黎光复前两星期:1944年8月,希特勒下令:如果盟军进攻巴黎,就将花都烧毁。当时在巴黎有戴高乐的幕僚坐镇,他们正苦心积虑地拟订一套防卫计划,但激进派主张武力夺回巴黎,两派意见尖锐对立。在这当儿,希特勒任命新的占领军司令,后者在巴黎所有建筑物都埋了炸药。抵抗运动组织同德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后来在瑞典大使的调停下,德军暂时休战。抵抗运动组织遂即与兵临城下的巴顿部队联络,可他拒绝轰炸巴黎。不久盟军新上任司令下令进攻巴黎。25日,巴黎解放,德军司令部却还接到希特勒的电话,他高亢的尖叫般嗓音喊着:“巴黎是不是烧起来了?”整个故事有史实根据,演出阵容十分强大,由阿兰·德龙等多位法、美大明星担纲,在美国的协拍下,《巴》成为了抵抗运动电影的“纪念碑式作品”。
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的《影子部队》也是法国抵抗运动电影的经典之作,但风格迥然不同。全片在冷酷而紧张的基调下展开:1942年10月,工学博士菲利普被德军抓获押到盖世太保本部,但他就在他们眼皮底下逃脱……后在里昂搭乘潜水艇逃到伦敦,成为戴高乐将军的联络官……他的好友也遭盖世太保逮捕,抵抗运动女战士玛蒂德冒充德军的卫生员潜入救他,可他已经濒死……回国后菲利普又被逮捕,玛蒂德冒死营救,自己却被叛徒射杀……1944年,菲利普等人均遭杀害。用近似黑白的影调呈现的一系列逮捕、拷打、逃亡、射杀,气氛极其肃杀而结局极其悲怆的叙事,让人深切体味到抵抗运动战士残酷的生与死。原作者约·凯塞勒是抵抗运动成员,在1943年也有类似经历;导演让·梅尔维尔更是战时的英雄人物,多次参加过抵抗运动的战斗;凡男、女主演里·扎杜拉和西·西涅莱也都对法西斯德国充满憎恨。该片兼具黑色电影所涵指的“生存上的黑色”——死亡主题和“美学上的黑色”——如暗调处理等“奇观”。
同苏联卫国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电影一样,法国抵抗运动电影,值得研究和荐介。
文/严敏(作者系著名影评人)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