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84亿元成交的李可染《万山红遍》,作于1964年,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均资料照片)
以9315万元成交的潘天寿《劲松》,作于1964年,高逾2米,以一棵苍松撑起整个画面。
以7992.5万元成交的傅抱石《郑庄公见母》,作于1945年,描绘了姜氏见庄公替段请求封邑的场面。
■本报记者 范昕
前晚于北京举办的嘉德秋拍“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专场,给此前稍显低迷的中国艺术市场注入强有力的振奋剂。李可染《万山红遍》以1.84亿元问鼎全场。潘天寿、傅抱石、齐白石、黄胄、吴昌硕等的名作亦集体创下佳绩。
多是大师的扛鼎之作,同场竞技独领风骚的为何偏偏是《万山红遍》?
重量级作品云集,藏家下手“凶狠”
拍卖专场破天荒汇集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大师的多幅作品:除了以1.84亿元成交的李可染《万山红遍》之外,潘天寿的《劲松》拍得9315万元,《朝霞》拍得6900万元;傅抱石的《郑庄公见母》以7992.5万元易主;齐白石的《吉寿永昌》以4140万元成交;黄胄的《听琴图》以4082.5万元成交;4370万元的吴昌硕《致三多花卉册》,刷新了他的个人作品拍卖纪录。
据了解,这一“段位”的拍品往年能有一至两件现身一场拍卖,都属难得。今秋人们之所以能在拍场上看到中国近现代书画板块的最强阵容,其实是拍卖行面对此前并不乐观的市场环境放出的“王炸”。业内存在这样的看法: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在拍品中能看到多少价值,市场就能体现多少价值。面对珍品,此次成交价“给力”,说明成熟的藏家下手时往往是越来越狠。
李可染《万山红遍》作于1964年,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的名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为主题创作,尺幅较小,40多年前曾以80元的价格卖给荣宝斋。1962年至1964年间,李可染总共创作过7幅《万山红遍》题材的作品,每幅作品尺寸、章法和景观不一,但基本格局相同,算得上李家山水发展过程中的一方界碑。
潘天寿作于1961年的《朝霞》与作于1964年的《劲松》,则堪称博物馆级巨制。《劲松》高逾2米,以一棵苍松撑起整个画面,凸显出潘天寿对画面结构高超的掌控力。当时艺术家以这样的大画,直接反击了当时“中国画不能画大画”的质疑。《朝霞》则宽近2米,描绘了晨曦中立于磐石之上一只桀骜不驯的秃鹫,这正是潘天寿对当时流行的中国画“虚无主义倾向”的有力回应。
《郑庄公见母》是傅抱石上世纪40年代最为重要的历史人物画精品。傅抱石擅长史论研究,熟悉文学故实,习惯以历史典故、文学名篇为题进行创作。这幅作品1945年8月创作于重庆西郊,以《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为题材,描绘了姜氏见庄公替段请求封邑的场面。而傅抱石另一幅以《郑伯克段于鄢》为题的作品则藏于南京博物院。
人文附加值越高,作品拍卖行情越好
论艺术价值,潘天寿《劲松》《朝霞》或是傅抱石《郑庄公见母》相比李可染《万山红遍》,可谓不相上下。从拍前估价不难窥得一二,《劲松》与《万山红遍》的拍前估价同为6800万元至8800万元。然而,为何最终遥遥领先的是《万山红遍》,并且成交价几乎是第二名《劲松》的两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艺术市场从来存在“估价不准”原则。有研究发现,拍卖成交价与估价相符的仅占全部拍品的20%左右。估价是理性的,而竞价是感性的,只与买家有多想要这件作品有关。
《万山红遍》是不折不扣的明星拍品,高附加值让这幅作品点石成金。“万山红遍”题材作品每回现身拍场几乎都不出意外地引起市场轰动,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一幅2012年曾于北京的保利春拍飙上2.93亿元的峰巅,创下李可染个人作品的拍卖纪录。此外,《万山红遍》1999年曾于北京的嘉德秋拍拍出407万元,2000年曾于北京的荣宝秋拍拍出501.6万元,2007年曾于香港的佳士得春拍拍出3504万港元,也分别是当时的“天价”。
也有人称,《万山红遍》的红色主调,是成功的关键。这种红在中国人心中是神圣的,可谓中国人的精神象征。更况且,《万山红遍》所用的红是清宫的朱砂,稀罕至极。1962年至1964年之间,李可染偶得半斤故宫内府朱砂,便尝试用朱砂写积墨山水,并创作“万山红遍”题材。画面中朱砂和墨色交相辉映出一派金秋景色,层林尽染的群山顶天立地,错落其间的飞瀑、白墙、云气则像被挤出的留白,因周遭浓郁色彩的映衬,愈发显得明亮夺目、摄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