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猴年,最近上海京剧院推出了悟空戏《齐天大圣》,并将在为期一年的时间里,展演“悟空戏系列”。这次展演的猴戏,都是按照郑(法祥)派的路子排演,由郑派第三代传人、著名京剧演员严庆谷主演。首度推出的《齐天大圣》包括“花果山”、“弼马温”、“桃园上任”、“偷桃盗丹”、“十八罗汉斗悟空”等几个折子,有文戏,也有武戏,孙悟空的形象也丰富多彩,或扎靠,或穿官衣,或着蟒,或穿箭衣。整台演出使我们再次领略了绝响舞台已久的郑派猴戏的风采。
郑派猴戏是南方猴戏的一大流派,他的创始人是著名武生郑法祥(1892—1965)。
郑法祥,字涵宇,河北固城人,生于上海。其父郑长泰是河北梆子演员,工武生,兼演悟空戏。光绪年间,郑长泰偕陈丽卿、姚桂喜到上海,加入咏霓茶园与汪桂芬同台,演出《金刀阵》一炮打响,遂有“赛活猴”之称。郑法祥出生后,曾跟母亲到河北老家过了六年,十岁回上海。那时,他父亲正在老天仙茶园搭班,在那里演出的名角有潘月樵、老孟七、冯志奎、王鸿寿、沈韵秋等。他们的精湛技艺使郑法祥从小就得到丰富的艺术滋养。郑法祥十一岁起随父练功,在悟空戏里扮演小猴,以熟悉舞台。其时,他的义兄刘艺舟从日本回国,去北京教书,把郑法祥带去北京读书。刘艺舟奔波繁忙,没有时间管他念书。第二年郑长泰到北京演出时,就把他接来教戏。郑法祥喜欢武生、武老生戏,可是他父亲教他的第一出戏却是花旦戏《遣翠花》。后来在他的要求下,才教武生戏 《伐子都》。他竟一学就会,郑长泰就让他在广德楼开锣戏演《伐子都》,居然得到彩声。从此就专门学武生戏,如《鸳鸯楼》《翠屏山》《白水滩》等。同时开始向父亲学《借扇》《无底洞》《金刀阵》《泗州城》《摇钱树》等悟空戏。他谨守父亲教导,在表演上避免油滑,手眼身法步都有准谱。
郑法祥十八岁倒仓,不久父亲去世。为生活所迫,他拼命练筋斗功,后搭上汉口满春茶园的京剧班子,任武行。当时武行指专扮兵卒,并参加开打的武戏基层演员。慢慢地开始演三路武生,如 《花蝴蝶》 的白玉堂、《四杰村》的濮天鹏、《走麦城》的赵累、《白帝城》的赵云、《金雁桥》的黄忠。后来又提升为二路武生,像《鄚州庙》的黄天霸、《恶虎村》的李坤、《花蝴蝶》的展昭等。他经常为李春来、沈韵秋、尚和玉、张桂轩、赵如泉等名角配戏。还在更新舞台为周信芳配演《飞龙传》,周信芳扮演赵匡胤,杜文林扮演郑子明,郑法祥扮演陶洪。在他们身上,郑法祥汲取了不少艺术经验。另外,夏月珊、夏月润、毛韵珂等人擅于革新的表演,也使他深得启迪。郑法祥演配角十分认真,如与李春来合演《连营寨》,他从不夺戏,一招一式精心配合,衬托出赵云的八面威风。
后来郑法祥专演悟空戏。由于父亲去世早,从父亲那里学的猴戏不太多,但是他到处求师,如 《闹天宫》,是向京班中打鼓的余小照和拉幕的景三学的,《水帘洞》是向笛子王瑞林学的。他悉心观摩,长期研究前辈艺人杨小楼、尚和玉、郝振基三位先生的悟空戏,并向他们求教。尚和玉的孙悟空磁实雄壮,杨小楼唱做俱佳、极富美感,郝振基的悟空机巧玲珑。郑法祥把杨小楼的美、尚和玉的威、郝振基的细加以比较、揣摩,学习那种展己之长、掩己之短的技巧。他吸收各家之长,又结合自己的条件和心得,加以融化,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郑法祥为了演好悟空戏,专心熟读小说《西游记》,向同文学校的教师李艺亭先生学文化。他还到处收集有关孙悟空的资料,买了许多猿猴的画像,到动物园去观察猴子、猩猩的动作,甚至在家里饲养几只猴子,研究它们的动作、习性。他的三掌(叼掌、扣掌、伸掌)、二拳(卷拳、螺蛳拳)就是从猩猩身上观察得来加以美化而创造的。所有这些努力,使他在舞台上演的孙悟空活灵活现,令人过目难忘。
1926年,郑法祥随小杨月楼、尹九霄、葛华卿等人的衡兴班赴日本演出,在东京等地演出了《摇钱树》 《金刀阵》《水帘洞》《闹天宫》等悟空戏。他在日本演出一个月,上座率很高,这也是京剧悟空戏首次到国外演出。
1927年,郑法祥到广州演出。一次他在大佛寺石碑上发现悟空“斗战胜佛”的刻像呈文相,特地拓了拓片,后来就参考这尊佛相,把孙悟空脸谱勾成桃子形。他也曾精心整理剧本,1928年,在上海九亩地新舞台首次演出 《金刀阵》 获得成功。1929年起,在上海齐天舞台(今天蟾舞台)开始演出连台本戏《西游记》,使孙悟空的舞台形象更加完整、生动。
郑法祥富有革新精神,几十年来创造了许多新的猴戏表演技法。他把孙悟空的性格特征归纳为“大胆不羁,疾恶如仇”,没有过分渲染猴头的抓耳挠腮、活蹦乱跳,而是以气势取胜,通过大方洒脱来表现这一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他借鉴猿猴的动作、神态所塑造的孙悟空形象似猴非猴,似人非人,在似与不似之间,更显现其神妙。他表演细腻,同一个孙悟空,在不同戏中按照不同主题、情节作不同的处理。在悟空戏中,孙悟空这个角色可分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他演来有鲜明的区别,《悟空出世》中《豹头山》中的既刚且柔,《金刀阵》中则沉稳庄重。性格尽管不变,但每出戏又有不同的侧重,有的气势磅礴、威武挺拔,有的机巧玲珑、诙谐风趣。他所演出的三十多出悟空戏,演成三十多个样子,真正做到了“十戏九不同”。
郑法祥对艺术精益求精,比如对孙悟空金箍棒的形状,为使之脱俗,他就作了多次的修改,最后设计成中间较粗,两头稍细,两头镶上金箍,棒身为古铜色,中间一段绘黑色或深黄色虎皮纹。他的悟空戏,不仅注重演,而且讲究唱,反复琢磨如何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达到声韵美听。正如他自己所说:“今天改一个脚步,明天改一个神气,逐步形成自己的一套表演路子。”(《谈悟空戏表演艺术》)。由于郑法祥长期的不懈努力,他的表演终于成为南方悟空戏的一大流派。
郑法祥著有《谈悟空戏表演艺术》一书。此书由他口述,刘梦德记录整理,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出版,1979年重印。书中他把塑造孙悟空的表演技法归纳为“四法,三功,一扮”。四法为身法、手法、步法、棒法;三功为唱念、筋斗、做功;一扮为扮相。书中还专门谈了《水帘洞》和《闹天宫》两剧的表演艺术。这是一部很宝贵的表演经验的总结和猴戏表演的教材。
新中国成立后,郑法祥在上海京剧院和中国戏曲学校授徒传艺,弟子有李仲林、陈正柱等。如今则有青年才俊严庆谷、郝杰等传承郑派猴戏,不仅能继续丰富京剧舞台的演出剧目,而且将推进这一“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