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全国两会备受关注,上海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与新民晚报社共同策划,推出“老外讲故事·看两会”系列,外国友人对中国两会有怎样的期许?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长聘教授陆高安对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格外关注。
陆高安来自美国,由于长期致力于数字策展等新型文化艺术课程的教育,他注意到,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陆高安认为,这些年,数字文化、游戏、社交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已在中国飞速发展,“我想这背后,教育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民晚报“上海时刻”出品
除了关注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于2020年开始定居上海的陆高安,也是这座城市和中国文化艺术领域发展与变化的见证者。
因为妻子在世博会西班牙馆工作的缘故,2010年,陆高安便跟着她第一次来到上海。
而后,陆高安数次来到上海,他观察到,自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以来,更多的国际文化艺术机构开始陆续入驻上海,来自全球各地的文化艺术人才和作品也被引入上海,“越来越多各具特色的文博美术场馆落成,上海的文化产业在蓬勃发展,如今,这里已然是世界级的文化艺术中心了。”
陆高安的感受有着真切的现实映照。眼下,博物馆和美术馆已融入无数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并正在成为上海吸引各方游客的千万级流量入口。
从浦东美术馆掀起“打卡热”到上海天文馆上热搜,上海新建文化设施的频频“出圈”离不开上海为推进文博美术场馆设施建设、内容建设、品牌建设所付出的努力。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9月,上海已拥有备案博物馆、美术馆近250家,平均不到10万人就有一座场馆,文物美术藏品超过230万件/套,每年举办展览约2000场,接待观众可达2000万人次,已经形成领先全国、比肩世界知名城市的发展优势。
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城市核心竞争力之一。“十四五”时期,上海明确提出要建设“更具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在把文化艺术人才和作品引进来的同时,上海也在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文化‘出口’到国际上去。”陆高安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在陆高安看来,现在的中国对自己的文化更加自信了,而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也正在寻找着自己在世界中的定位,“上海文化如何向外输出,如何在全球传播,上海文化代表什么,上海文化的品牌和ip是什么,上海能够向世界展现怎样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特色,都是这座城市正在思考的问题。”
《上海市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十四五”规划》提出,上海将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快博物馆、美术馆数字化建设步伐,推动文博美术与直播、电竞、动漫、网络视听等新业态融合发展,形成“文博+”“美术+”系列,让文博美术更加触手可及、便捷可达,更加好看、好听、好玩、好学。
陆高安希望中国政府能够继续把目光投向新兴技术与文化艺术的交叉领域,而他也希望自己能为上海和中国的文化产业贡献一份力量,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夏徐寅
责任编辑:苏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