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检点陈物,几页华笺映入眼帘。那秀丽的笔迹,隽永的诗句,引我回到七十多年前的乐山,父亲吴其昌和王献唐(凤笙)、高亨(晋生)二先生的诗酒交往。
抗战前一年暑假,父亲自武汉先到北平,旋游山东,到青岛作《民族复兴的自信力》演讲。在济南,获交于时任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的王献唐先生,晤谈甚欢。抗战起,父亲抱病随武汉大学内迁四川乐山。王献唐先生则将图书馆馆藏善本典籍、金石宝彝,装箱运载,移曲阜,过铜山,经汉口,上万州,抵重庆,复西行,计程七千余里,于1938年底到达乐山。图书文物妥藏于乐山凌云寺俗称大佛寺侧的岩洞内,而看守人员的工薪一直由王献唐个人负担。在乐山,王曾执教武大,不久,辞去教职,专事著作,寓居于凌云寺下院。
说来也巧。父亲的清华同学、被恩师梁启超先生许为“白山黑水之间,绝塞荒寒,文献种子,以高君为第一人矣”的高亨先生,几经辗转,此时也到武大任教,也住在大佛寺,与王献唐朝夕过从。同时,马一浮老也把他的复性书院迁到了乌尤寺。
这时父亲可兴头了,授课撰文之余,不顾新染咯血重症,时而踏乌尤,与马老入藏经阁读经,吃斋饭,时而登凌云,与王、高谈史说文,煮老酒。乌尤清幽,凌云高阔,嘉州美景,尽收眼底。国难时艰,朋友相聚,诗书唱和,极文史之乐。高亨抗战前即已撰成《诸子今笺》一书,父亲曾为之作序,此时更加以补充,指出:“中华民族近古一千年来,先师先哲学风之因革转变的动力是‘求真’。宋明学者之非汉唐,清贤之否宋明,都只是为‘求真’。”对学术界有些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求真的科学精神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另外,我手头还存有一纸词作,可惜没有落款,但我依稀记得是某次高亨先生来我家饮酒时用我的作业纸写的:
沁园春
休说嘉州,苏子楼空,尔雅台荒。叹金瓯形缺,铜驼影暗,沙虫泣月,猿鹤惊霜。河浪膻风,江潮羯雨,不敌英雄血迹香。涂毒处,是千秋涕泪,一度沧桑。思量。往事堪伤。记当日仓皇去沈阳。更燕台飘泊,梁园羁旅,武关南下,鄂渚西航。万里流萍,八年零雁,直把他乡作故乡。家何在,有愁云漠漠,大野茫茫。
子馨大兄哂正
“八年零雁”,原为“十年”,随更为“八”,可证此词作于1939年。高亨先生是吉林人。清华毕业后,他在沈阳教书,九一八事变起,全家陷贼,他只身逃到北平。八年流浪,家国之痛,无过于此。如果我少年时的记忆无误,不知高亨先生的诗词集中除有“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外,是否还收有此阕?
1940年夏,高先生要去川北,王先生也要到重庆国史馆任职。知音告别,何况又是离乱时期,分外伤感。王先生取出他珍藏的两册“清贤手札”,是清代朴学大师如戴东原、章学诚等18家的遗翰。他对此书十分珍爱,特写了题识及两首绝句,郑重约请高、吴二人题咏——
青李来禽故不如,风流还似永和初。昭陵劫后铜驼冷,珍重儒林尺素书。(其一)
虫鱼注罢便相寻,一炷清香直到今。正是乾嘉全盛日,论交如见古人心。(其二)
高亨先生的题记畅叙两年相聚之欢:“揖峨庐中,三峨曦曜,孤塔月华,九峰秋云,两江春雨,相与啸敖,时而商论古籀,摭谈经史,杂以谐言,共为拊掌,亦避寇旅居之胜概也。”并期望战后重逢:“异日千佛山边,大明湖上,重开此帙,当别有会心也。”父亲则题四绝句(二和原韵):
奉题凤笙太史所藏清贤手毕
湖上相逢记昔游,历城亭子饮清秋。兵戈今日西南见,恰似杜林客益州。(余于二十五年秋薄游济南,始获定交于献唐先生。觞余于东鲁酒家,甚欢。今因国难故重邂逅于川南之嘉州,至可感也。)
赤文青简传奇书,戴孔邵章到硕甫。何必来禽珍逸少,尽堪朴学驾黄初。(集中有戴东原、孔巽轩、邵二云、章实斋、张介侯、周书昌、刘楚桢、刘孟瞻、冯鱼山、何子贞诸帖,下逮陈硕甫,东原再传弟子也。)
张许南雷万代芳,东来寇盗正披猖。纲常忠烈无今古,我欲笵金铸陆娘。(内三浦张庚一帖,表章唐张睢阳之姊氏陆家姑忠烈殉国一节,尤使余心感动不置。)
野史亭荒不可寻,中兴实录草自今。集贤清闷应多暇,独注虫鱼别会心。(最近中枢新创国史馆,征献唐为史官,不日即上渝都矣。)
并在后记中表露依依不舍之意。值得玩味的是,三人的诗文中,都提到了“会心”“见心”之语,可见相知之深,友情之重。三年多后,父亲谢世。王先生闻知,伤感不已。
多年后,王献唐先生检阅旧藏,重睹故人手迹,又写下一阕《醉蓬莱》:
更几番尘劫,踏遍西川,又来东土。倦眼重开,看海宁题署。细字蚕眠,孤灯残腊,梦向黄炉去。羽换宫移,天荒地老,问君无语。回忆昔年,凌云峰上,煮酒谈经,乱红飘絮。一曲高歌,欲行行还住。喋血疆场,欧心坛坫,报国身同许。如此江山,重翻旧恨,凭谁听取。
亡友吴子馨先生,治卜辞金文为世推重。所著《金文世族谱》、《金文朔历谱》、《殷墟书契前编解诂》诸书多已刊行。九一八事变,方执教清华,绝食三日,生徒哭劝乃止。继执教武大。抗战入川,与余同居嘉州,过从甚密。时患欧血,仍日授课,曰:“战士死于疆场,教师应死于讲坛。”哀其言,不忍卒听也。箧中旧蓄《清儒手翰》两册,将去嘉州,为余题四截句。月前由川寄来,灯下展读,怅触万端,念子馨之墓木已拱矣。寒夜不寐,为赋此解。时庚寅大除夕,越岁元月三日书之。
献唐
庚寅除夕,是1951年初1月底,王时任山东古代文物保管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他所护卫的古籍文物,此时方从四川运回点检。
今年是父亲110年冥诞,离世70周年,记下这段佳话,以为深切的纪念。
2014年岁阑
文/吴令华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