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礼鑫
电影源自西方。好莱坞的各种类型片,如颂扬爱情的《泰坦尼克号》、妙想未来的《星际穿越》、展示灾难的《2012》,使得我们习惯于或悲或喜、或惊或奇。电影院里,在光影、声响的饕餮盛宴中,我们将情感肆意宣泄。然而,欣赏聂隐娘时,观众必须“忍”。简单的故事、“拖沓”的情节,各种水墨画式的场景、时时被轻纱遮掩的人物,少得可怜的对白,还有典型的文言范儿。想要看完、看懂,得凝神屏气。无法哭,因为没有情节让你感动;不能笑,因为没有段子或戏谑;甚至不能感叹,因为故事在情理之中。我猜测,许多观众一边看,一边暗自吐槽:“侯孝贤,你够了。”实在不能忍的,于是陆续离场。忍到最后,电影落幕时,因为平淡的结局而怅然,若有所失,或思:值票价么?散场后,差评不绝于耳——本人买票时,淘宝电影APP上是5.7分。微信朋友圈的一位学人,评价中肯一些:镜头第一,音效第二,演员第三,编剧可以集体拖出去扑杀了。
可是,别忘了,刺客的名字叫隐娘。传统中国人性格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隐忍”如果不是排第一、二的话,至少也要排第三吧。侯氏电影将“隐”发挥到极致。故事明线简单、无趣,但是隐线复杂且令人惊心动魄。水墨画,与生俱来的静,搭配上飞的鸟、行动的人物与马匹。聂隐娘潜伏于各种暗处,或窥或闻,然后奇迹般地现身,以高超武艺夺人性命,却心存人伦,还隐隐爱慕且偷偷地护卫她的刺杀目标。最后,满世界的勾心斗角与刀光剑影,都隐匿于聂隐娘他们走去的雾气氤氲的山水中。极致且有趣的是,观众得“忍”才能看得到聂隐娘——这与精心设计桥段让你哭笑的其他电影何其不同。
感谢侯孝贤让我这个非文学系的知识分子了解到一个古老的中国传奇。藩镇割据,朝廷与地方军政分庭抗礼。攻守不定,议事厅上风云莫测,明枪暗箭防不胜防。聂隐娘,飘然而来的一个刺客,最后的暗杀对象是:师父的外甥、母亲的侄儿、她自己青梅竹马的初恋。暗杀成功与否,一是关系到其师(朝廷公主)殚精竭虑而筹谋的天下安定,二是关系到藩镇内部不同政治势力的平衡(其母担心主母一族得势),三是将要撞击她那颗表面静默、内里炽热的心灵。幸运的是,她有的选。她放弃了刺杀任务。一番与她出不出现其实无关的流血冲突之后,各种平衡得以暂时维系。当然,她有个不同的结局:她明告其师不能完成任务,不仅理由让其难以辩驳,还打败了她,最后与知己消匿于群山。故事自在情理,逻辑却在意料之外——成为强者,方能遁世。可是,国破家亡的乱世,何人可自强?相较《功夫》中“能力越强,责任越大”的自傲,遁世而亡,或许是惯于隐忍的中国人的另一个选项。然而,逃亡,不过是士人的幻想。
艺术家的表达方式是呈现。《聂隐娘》是侯孝贤呈现其情怀、想象、责任感的一种手段,最可信任和依赖的人与人的情感,甚至包括亲情,都被裹挟在强暴之下,变成刀刃相击时发出的白光。侯导呈现的这些情形是怎样的惊心动魄啊。所以,他不得不用那么多有灵性的山和水来消减其中的暴戾。
其实,“青鸾舞镜”才说明了隐娘的真正结局,而且是一个揭示中国人宿命的寓言。正如下嫁公主没有同类,聂隐娘也找不到同类。照着镜子,“鸾见影而悲鸣,终宵奋舞而绝”。因为艺术家们想象不出找到同类的聂隐娘会怎样奋舞而绝,所以给她安排的结局是遁世而亡。“明是逃,暗是悲而绝”——这是流淌着中国传统文化血液的侯孝贤们的告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