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决定冒点险,把这篇文章里头最有可能被误认为“鸡汤”的部分,从文章的末尾提到前面来,先说说童老师是谁、他是怎么进入标题的。
童老师大名童欣,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网络图形组首席研究员。不知道“网络图形”是什么不要紧,只要知道在他们研究院成立18年第一次人工智能主题院友研讨会上,面对占据国内AI领域大半壁江山的同事和院友,他选择用大白话说:网络图形要取得成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everyone,一是everywhere,每个人随时都能用得上。
———就算你说这有“鸡汤”嫌疑,我也要写下这句话,它让我感到眼前一亮。
说得真好,有温度,让人与机器得以区别开来的温度。
无论做什么事情,包括做研究,可以想到的最高理想,可不就是要让大家都能得到益处么?
然后我就想到了那盏灯。
现在已经成为迪士尼的附属公司的PIXAR,他们出品的动画片,片头都会出现这logo,里面有一盏灯。
带有这logo的动画片,包括 《玩具总动员》 系列、《汽车总动员》《飞屋环游记》 以及 《瓦力》,等等,若说 影 响,也 算 是 everyone、everywhere。
但不是每个人都留意到片头的logo里有一盏灯。
我就没留意到,尽管后两部动画片那么感人,让我不敢轻易再看,怕再度哭得稀里哗啦。
如果不是童欣老师看完媒体对他的大领导的采访,说,“里面提到那位让大领导感到无比激动的传奇业界大神,穿绿毛衣那位,是不是记错了名字,应该是JimBlinn,”我大概直到现在还没发现那里有一盏灯。
实际上,听完童老师这话,我做的第一件事,是默默再看一遍那专访,看自己怎么就漏看了哪张图片,以至于第一遍相当认真地看完居然不记得里面有谁穿着绿毛衣。
然而,文章里面,其实并没有绿毛衣的图片。
绿毛衣是童老师的大领导跟记者用文字描述的,并且重点放在自己当时突然意识到要跟大神做同事的激动心情,“绿毛衣”三个字一闪而过,就像电影里某个路人甲。
童老师偏偏记得这一细节,还要用作形容词,让我忍不住怀疑,难道网络图形组的人都是这样,都能从文字看出画面、都是先把文字转为画面再做分析和存储?
他在我们这一代人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童老师说。
———您在我看来也是近乎神一样的存在。
当然我也就那么想想而已,并没说出来,而是做了一点搜索,了解那老外到底有多神。
然后看到了那盏灯。
那是一部动画短片的主角,一盏是大人,一盏是小孩,都是台灯,站在桌子上,突然滚过来一个彩色的塑料球,小孩越玩越high,大人让它乖一点,就这么折腾了几个回合,小孩一不小心就把球压扁了,没得玩了,两盏灯回到原位,故事结束。
很短的短片,只有两分钟,叫做《Luxo,Jr.》,第一次放映不是在电影院,而是在SIGGRAPH,全称“计算机图形图像特别兴趣小组”的1986年年会。
官方介绍,这小组从1967年成立,一直致力推广和发展计算机绘画与动画制作的软硬件技术,自1974年召开第一次年会以来,现已成为业界最具影响力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舞台。
———这影响力有多大? 微软亚洲研究院网络图形组首席研究员童老师和他的同事们每年要跟全世界的同行比的,就包括看谁能在这里发更多的作品。
时光倒流回到1986年,在SIGGRAPH的达拉斯年会现场,大约六千名来自世界各地的与会者看了这部动画短片。
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计算机动画作品。
作者之一JohnLasseter后来接受采访时说自己特意锁上了相机,完全借助计算机制作了这部动画片。
但我最喜欢的细节,是他回忆在1986年SIGGRAPH年会首次公映这部短片的情形,说,等到影片放完了,他正忐忑不安试图从大家的反应判断自己这是做成了还是搞砸了,却发现,那个叫JimBlinn的大神,童老师说的喜欢穿绿毛衣那位,正向自己走过来。
当时他就想,完了完了,我并不负责技术,可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位大神要提的技术问题,哪位懂技术的小伙伴在附近可以过来帮帮忙……
没等他找到救兵,大神就开口了:“那盏大灯……”
“嗯?”(画外音:大神他这是要问建模还是照明,谁能帮忙回答一下,给我写软件那个小伙伴跑哪儿去了?)
“那盏大灯,”大神说,“是爸爸还是妈妈?”
———“突然我就知道我们成功了,”他说,“因为大神看这动画片首先想到的不是技术,不是计算机如何做到这样那样,而是故事。”
嗯,从大神提问那一刻开始,这部作品就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大获成功的计算机动画作品,拉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从此佳作迭出,人们不再分心纠结这是不是计算机动画作品,而只关注故事,像我一样哭得稀里哗啦。
至于穿绿毛衣的大神JimBlinn,从1974年SIGGRAPH首次召开年会就在现场,1976年、1978年先后提出环境映射和凹凸映射,当SIGGRAPH于1983年首次颁发计算机图形成就奖,获奖者就是他。
说他参与奠定了计算机图形学的基础、为计算机动画片等新生事物打开道路,也不为过。
怪不得童老师会说,他在他们这一代人心里是神一样的存在。
然而现在除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还有几个人记得他?童老师说。
——就像那盏灯,站在PIXAR的logo上?我马上就有这样的联想。
若是这样也不错吧,站在记得他的人心里、引领后辈研究者的方向,他们都知道,他的贡献的确是触及everyone、照耀everyw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