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男
有句话说:欲得新知,请读旧书。我由此想到的是,我们宜春的不少老话里,也颇多佳意,有的比那些新名词还更有味道呢。
出学
毕业。出生、出身、出学不同于出屋、出省、出国,更不同于出血、出力、出钱,后者用出的引申义,前者用本意:长出。出字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故 《说文》 说:“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这里讲的“出”,其实是茁。出学即学出:学生毕业,类同草木茁壮。而“毕业”似乎就只有止步的印象欸。
则唧
尺、量筒。陆羽 《茶经·五之煮》云:“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四十年前,宜春烟酒店出售酒,多为散装。顾客自带酒瓶,到店铺,买半斤酒,店员将漏斗插在酒瓶口,用长柄竹筒从酒缸里登(舀) 一筒,在空中稍停,让顾客看竹筒是否满,以示公平,也让满溢之酒滴回酒缸,然后倒入漏斗入瓶。用陆羽的话说,此即为“则酒”。那个长柄竹筒宜春人叫“则唧”,唧为词尾,无实义,则唧有大有小,分别表示一两、二两、五两、一斤。卖煤油的则唧是马口铁做的。做饭量米也要则唧,以前我家用热水瓶上面那个铝罩,舀一兜半斤,曰则米。卖布的则唧是一把竹尺,左手固定,右手将布扯到左手,拉直就尺掐稳,买几尺布就反复几次。也有将尺刻在柜台上,省得拿尺。《说文解字》:“则,等画物也。从刀,从贝。贝,古之物货也。”会意字,本义为定出差等而区划物体 (分画),以刀、贝示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今人认识“则”,多从非物质的规则条例或表示语法转折关系的虚词入手,对 《世说新语》 中第一句“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中的“则”倒能理解,对方言中表示实物的尺、量筒称“则”则一头雾水。如果反过来,老师讲“规则”这个词,先讲实物“规”( 规者,正圆之器) 与“则”,学生对非物质的规则之义更能明白。
过门
将媳妇娶进门。这个词很少人说了。与之相关的另一个词更少人说:圆房。元无名氏 《举案齐眉》 第一折:“明日是个好日辰,将梁鸿招过门罢。”《初刻拍案惊奇》 卷十三:“殷公子送妹子过门,赵六老极其殷勤谦让,喫了五七日筵席,各自散了。”老舍 《茶馆》 第一幕:“姑娘一过门,吃的是珍馐美味,穿的是绫罗绸缎,这不是造化吗?”可见,“过门”古已有之,非宜春独有。但对招赘的说法宜春与北京略有区别:北京称“倒踏门”,宜春称“倒插门”。“倒”意味着反礼乐良俗。过门的门指门类,也就是古人极其重视的差序格局:祝贺娶亲称“花烛之敬”,祝贺嫁女称“于归之庆”,庆祝女孩归队。招赘是对这一格局的践踏,所以称“倒踏门”。北京是首善之地,更有维护天下礼数的自觉。宜春虽不是化外之地,但也在五服之外,对礼数的依从更有弹性,将招赘视为外来者插入,而非外来者入侵,所以称“倒插门”。入赘在过去被视为反常,就像霍桑笔下的海斯特·白兰身背红字,时刻受众人异样目光鞭笞,反映在宜春方言上,是把入赘者称“撑门棍粒”,骂人太狠,甚于伤口撒盐。信息时代,“倒插门”渐渐没人说,改称“上门女婿”。一个“上”,将“倒插门”转型为“高攀”,为李鸿章“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之脚注,折射出女权主义运动越来越有成效。
撰事
亦称捏事,编造、杜撰、无中生有之意。撰与馔读音一样,意思也接近。宜春人做鱼菜,喜欢用辣椒、水酒调味,该操作宜春人称馔:“放忽唧 (一点) 辣椒馔一下。”馔就是添油加醋,让滋味更丰富,符合中国人的味蕾审美。如果说一件事也添油加醋,让事实失真,不是原来本味,则相当不受宜春人欢迎,即便是抒情文人那种踵事增华、变本加厉的做派,也会被求实者嗤之以鼻。在宜春人眼里,撰事者与撒谎者同类。
歇肩
又叫放肩、息肩,指卸下负担。过去挑担很常见,挑水、挑炭、挑尿、挑黄泥,也要挑米、挑菜、挑柴、挑土方。小孩子也要挑。我读二小,学校农场在远郊厚田,就是现在3路车终点站麻纺厂处,近十里路。星期二下午是学农时间,三年级以上学生要去农场劳动,自带锄头、土箕、尿桶。带土箕的自行量力,挑一些厨余垃圾当肥料。路远,空手走着去都蛮累,何况挑担? 所以,走一戳,歇一戳。同学、老师碰到了问:“干什么呀?”答:“歇歇肩哟!”堂哥启友告诉我,抗战期间,他去邻县安福挑盐回宜春,一担能得50个铜壳子。我一咂舌:这一路要歇多少肩呀? 现代生活的一个变化是,几乎用不到歇肩造句。它快要彻底歇息了。
走反
宜春话“走反”就是汪曾祺说的“跑警报”。走就是跑,反就是返:警报来了要跑,警报解除了要返。汪曾祺 《跑警报》 云:“一有警报,别无他法,大家就都往郊外跑,叫做‘跑警报’。‘跑’和‘警报’联在一起,构成一个词语,细想一下,是有些奇特的,因为所跑的并不是警报。这不像‘跑马’、‘跑生意’那样通顺。但是大家就这么叫了,谁都懂,而且觉得很合适。也有叫‘逃警报’或‘躲警报’的,都不如‘跑警报’准确。‘躲’,太消极;‘逃’又太狼狈。惟有这个‘跑’字于紧张中透出从容,最有风度,也最能表达丰富生动的内容。”汪先生那篇文章就写得从容,无一丝“袜刬金钗溜”式的慌乱,有的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式的镇定。如:“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我所知,就有两人。一个是女同学,姓罗,一有警报,她就洗头。别人都走了,锅炉房的热水没人用,她可以敞开来洗,要多少水有多少水! 另一个是一位广东同学,姓郑。他爱吃莲子。一有警报,他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昆中北院、南院,都落了炸弹,这位老兄听着炸弹乒乒乓乓在不远的地方爆炸,依然在新校舍大图书馆旁的锅炉上神色不动地搅和他的冰糖莲子。”如此反弹琵琶,背面敷粉,即为传说中的乐景写哀、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艺术表现手法。1940年日本飞机轰炸宜春。王莹婆婆说“走反”:“日本矮子咯飞机飞得蛮矮蛮矮,好像就在屋顶上,瓦都掀起来哩。炸弹不得了咯响,‘咣’咯一下,地面皮都在震动,‘咣’咯一下,屋就倒了一片,‘咣’咯一下,人就像倒晒柴样咯死括哩。”何慧兰讲她妈妈:走反时宜春台上会发警报,发一声表示日本人来了,发两声表示日本人近了,发三声表示城门紧闭,阻挡日本人进城。何惠兰母亲听到三声警报,城里空无一人,就躲到屎窖板子下,弄一身屎。还是碰到了日本人,吓瘫在地。日本人说她是疯女人,没动她。不知过了多久,警察过来告诉她,日本人走了,她才闻到臭。零技巧写实,与汪曾祺的 《跑警报》 一样好。
翘巴
到岳阳,尝过俏巴鱼,为当地最名贵菜肴,以为在宜春吃不到。后来,去秀江河游泳,河边有划船来卖鱼的,用网刚刚打到。鲤鱼有一两斤一条。条粒鱼只有两个指么佬大。小伙子把条粒鱼分成两堆,嘴巴还在丫呀丫。我没看出其中区别,就问他:“不是一样的么?”“不一样。一种是黄尾,一种是翘巴。”黄尾我认得,尾巴上有黄色,故名。南昌丰城人叫白鱼,蛮作兴,大一点的要二十五六元一斤,宜春只要六七块钱一斤。听喜欢打渔的老李说,宜春人喜欢吃乔花。我不认得。翘巴我也不认得,就叫小伙子教我。他说:“翘巴的嘴下巴是弯的,好像嘴巴翘起来了,是吃鱼的鱼。”定睛一看,果然那鱼的嘴巴像家里水果刀刀尖,刀背是一条直线,刀刃是一条弧线。忽然明白:乔花是翘巴的异读,俏巴与翘巴读音一样,只是俏巴有两个手掌大,翘巴只有两个手指大。为什么宜春鲤鱼长得有两个巴掌大、翘巴只有两个指么佬大? 因为鲤鱼是杂食动物,宜春河塘能给它提供丰富养料,而翘巴是肉食动物,秀江河不能像洞庭湖那样给它提供那么多鱼虾,况且,还有同样是肉食动物的青鱼与之竞争。秀江翘巴游到洞庭湖也能长成俏巴。宜春也有宝,没人家的大罢了,连宜春人自己也不识,就像我在岳阳汴河街吃到的俏巴鱼。想到这有点汗颜,便买下了那几条翘巴回去好好品尝。
接春
春来了,当然要接待,打一挂爆竹以示热情。为什么有接春没有接夏接秋接冬? 古人认为春天是最重要的季节,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到福到,春到了夏秋冬会跟脚,是季节的带头大哥。古人生怕春去了不再回来,一旦春不约而至,就会有种发自内心的惊喜,当然要用钟鼓用鞭炮用唢呐用春联来表达。以致几千年过后,人们早已习惯在日历上约好见面时间,对春天不复有惊,但还是有喜,表现为一种名曰接春的行为艺术,像过年一般闹热。春接到家了吗? 臆想中都以为“财源滚滚随春到,喜气洋洋伴福来”了,有人不放心,还是要用竖鸡蛋加以确证:鸡蛋竖起来,春就接到了。此一民俗的含义大概就是,春来之不易啊———鸡蛋是好竖的么? 容易到手的东西,往往是廉价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