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一天劳累忙碌的工作,两位医务人员相互帮助脱下隔离衣,准备下班。 袁婧 摄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预检分诊部
1.
这个庚子新年,过得非同一般。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爆发和传播,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今天,元宵节还未到,春节已近尾声,而抗击新型肺炎疫情的全民阻击战,还在继续。
这十天来, 我自己,也像很多熟人一样,1月22日晚,在侥幸与谨慎的纠结中,还是退掉了次日北京回苏州与父母共度春节的火车票。以23日武汉封城为开始,天天被疫情和抗击疫情的发展所牵动,看新闻,刷手机。
随着医生专家“不出门、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的劝告,随着各省市政府延长春节假期、推迟返城开工等措施的宣布,人们被动地安静下来,停止下来,过上了“安静宅家,家人相守,在家好好吃饭”的传统生活。一些人,也因疫情的重击,开始反思我们自己,反思现代人的生活。“返璞归真,简单生活”,近年来,本来只是小部分地球人悄然而行的理念和实践,自今以后,不知是不是会有更多人信奉和随行?
刷手机,在我看到的文章中,觉得最合心意的是《残忍,是会遭天谴的》一文,这其实是一年前的文章了,被当下人翻出来再转发。文章报道了刘亚洲上将面对一席龙虾宴的即席演讲。大意是,人类在烹饪食用鱼鳖时的残忍做法,令他停箸叹息。叹息人类残忍地对待野生动物,滥捕滥杀滥吃;叹息人类无知地对待大自然,任意践踏森林草原和海洋;叹息这样的做法终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给人类带来不幸,这就是“天谴”了。
2.
说到“天谴”,现在很多人已经没有这个意识了,缺乏敬畏之心。不仅对动物,对自然界的一切存在,而且对人对己,都深抱汲取之心,且竭尽所能是,谓之进取,谓之开拓,谓之创新,唯不知当止之处。不用说,人作为天地自然中的一环,与山川湖海、与春花秋月、与一切的动植物,乃是辅车相依、唇亡齿寒、休戚相关的。庄子当年与惠子濠梁观鱼,感叹“鱼之乐”,又描绘“鲲鹏之徙于南冥,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这样美好的典故,无不蕴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对动物与大自然美好关系的赞美。可惜,这些似乎都被狂妄万能的现代人淡忘了。人,作为大自然动物中最高级的一种,似乎有权力有能力膨胀自己的欲望,加足自己的马力,扩张自己的领地,以至于“不知当止”,“不知所止”。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具体来自于哪种动物,现在虽然还没有确切明了,但源自于海鲜市场中的野生动物,来自于人们抓捕、售卖、烹饪的野生动物,是肯定的。蝙蝠或者其他野味,大概就是充当了“天谴”的使者,以极端或者悲怆的方式,以生命的代价,向人类发出“警示”。
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北大中文系出身,转行做了股票金融行业,这两天在家闲着自娱自乐,想了一副对联——“蝠满人间因野味,猫在家里过鼠年”,真是一语中的,生动而讽刺。
3.
这几天,我还联想到日语中的一句名言——“天灾(灾难),在人们忘却时来临”。第一次听到它,是在1995年1月日本阪神大地震之际。当时,我正在京都大学做访问学者,住在修学院的“京都大学国际交流会馆”。冬夜的凌晨,应该是在睡得很香的酣梦中吧,却被床的大幅度晃动惊醒,醒的时候,还听到冰箱上面小橱柜的玻璃门嘎嘎地响。平生第一次很近地经历大地震,还是在异国。幸而京都只是不到6级,灾情很轻,我也几乎没有停顿正常的到校用功。印象很深的有几点:1、电视、报纸的报道,非常及时,非常具体,关注细节。2、神户大阪淡路的灾民,在避难和自救时,非常安静与克制,秩序良好。3、报纸上的自我反思、警示谴责,也不少。“天灾,在人们忘却时来临”,就是这个时候被频频引用,出现在报纸上的。
刚才,我专门请教了在日本的朋友,调查这句话的来由,原来在1923年东京大地震后,就有人引用科学家兼随笔家寺田寅彦的此语,来纪念此事。后来,《朝日新闻》曾推出给日本国民的365天“一日一训”,在东京地震的9月1日,用的就是这句话。战后,以“灾难”为替换,还举办过以此为标题的学术会议,还出版过相关的论文集等等。可见,此语在日本社会广泛被引用和流行的程度。阪神地震时,那就是此语的再次复活了。寺田寅彦是研究火山和地震的科学家,身前曾做不少科普性社会讲演,留下许多关于防灾的科学随笔。有意思的是,由于引用者对于这句话的出处不一,有人就专门研究指出:翻遍《寺田寅彦全集》,并没有见到科学家本人直接说过或写过这句话。这样来历不详的一句话如此常常被引用,或者正说明了日本人愿意牢记这样的告诫,这是这个民族忧患意识的又一体现。
那么,这句话中的“忘却”,是指忘却什么?俗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忘却灾难的经历、忘却灾难带给人的创伤?——自然是题中之义。但恐怕不仅仅如此,还可以进而理解为,告诫人们别淡忘了对于天的敬畏,对于自我的约束,对于维护日常秩序的警惕,对于天地人和谐共处的意识的自觉……
还有,最近不断被人提起的“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这句话,其实也是出自日本,是野坂昭如的《萤火虫之墓》,原文是“珍惜今天,珍惜现在,谁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4.
在我国古老的《易经》中,也有一句话:“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卦九三爻),说的也正是“灾难与忧患意识”这个道理,不过,中国老祖宗是从正面讲述的。这句话,现代一般解释为:君子整天勤勉做事,兢兢业业,到晚上,也随时保持警惕,好像会遇到危险一样,这样的话,即使有危难,也会化险为夷,平安无事。关于这个“乾乾”,旧注训为“健而又健”、“自强不息”,意思就是整日勤勉工作。闻一多先生新训为“乾乾同悁悁”,如《诗经?泽陂》“中心悁悁”的悁悁,毛氏传“悁悁,犹悒悒也”,认为是忧愁的样子。整句就是君子整日忧愁,到夜晚,还随时保持提防警惕。——在闻一多的解释下,这句话的忧患意识就更加明显更加强烈了。君子朝夕日夜地随时保持这样的忧患意识与警惕性,所以,在“厉”象到来、危机到来的时刻,就能化险为夷,达到“无咎”——平安无事的状况。
《论语》中也有言“子之所慎:齐(斋)、战、疾。”是说孔子平常谨慎的有三件事:斋戒、战争、疾病。斋戒时要整洁身心,战争与疾病事关生命,都是需要谨慎处之的。现在是遭遇全国性的疾病,自当更存谨慎敬畏之心了。
原来,先贤哲人早就通过经典垂诫于我们了。只是,我们淡忘了古训。
2020年2月1日于京西畅春园
作者:钱婉约
编辑:谢 娟
责任编辑:舒 明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