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儿真好,有河有桥,老市河水面上的一层淡雾,石拱桥下的水中倒影,两岸人家的粉墙黛瓦,都是萦绕在心头的一个旧梦。这个有底蕴、见风光、多故事的地方,就在上海西南松江的永丰街道。因松江西部老城区古有仓城,2005年10月,上海市政府划定66公顷面积为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来此走一走,看一看,便知"桥归桥,路归路,勿搭界"的说法并不准确。市河两岸,从古至今,桥接路,路连桥,路桥相牵,如山水相连。
▲ 大仓桥
仓城街区的桥,形式多样,不仅有古代大型石拱桥,近代石座混凝土桥,还有明代颐园中古朴的"凌波三曲"平板石桥,以及尚未揭开神秘面纱、残存于中山西路陈氏二宅内的船篷顶封闭式廊桥。今年新春期间,抗"疫"赋闲家中,温一壶老酒,念几位老友,问一声仓城老桥,没有看见我的日子里,可曾寂寞?老桥沉默无语,用他弯腰的身形圈藏起这一非常时期的记忆。
▲ 松江市河
俗话说,树老根多,人老话多。仓城老桥的故事,如老市河潮来潮去,起伏跌宕,道不尽岁月流年,说不完往事悠悠。正是这些久传的老故事,让我由浅入深地触摸到仓城老桥的底蕴温度。古朴凝重的老桥,墩实坚韧,负重担当,无怨无悔,一生默默坚守,只求"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所以,抗"疫"期间,我像担心严寒里的老人一样牵挂仓城老桥,想着老桥喜欢热闹,少了人来人去,平添忧愁孤寂。好在春暖花开,可以戴着口罩到小区外走动走动了。我心情迫切地前往仓城,看望老桥,一路望水而行,上桥下桥,处处留心桥的故事。
▲ 大仓桥
去的这天,市河春潮滚滚,河水欢腾地冲击桥墩,细碎的浪花洒脱蹦跳,像似在调皮地发问:知道永丰街道的来历吗?春风吹拂在市河上的表情愈加丰富,水面不仅有笑盈盈的波纹,还有美滋滋的酒窝。我想,大概河水也为永丰桥感到骄傲,成名了一个令人羡慕的永丰街道。对此,居住在市河岸边的人家,无不知根知底。不过,看水思桥,若是再追问一句:永丰桥立名"永丰",又有何具体说法,恐怕就有些难度了。因为史书上未见丁是丁卯是卯的确切记载。记忆之中,曾在永丰街道听说过一则《大仓桥的故事》。按照这个民间故事的说法,永丰桥名始出,是对联对出来的。如果真是这样,这个看似普通的故事,倒是在自圆其说中为永丰桥镀上了一抹亮丽的文化色彩。
▲ 大仓桥
故事传至当下,有了以下略加改编的说法:永丰桥竣工在即,知县感叹桥载千古之盛事,增峰泖之辉光,发帖邀请地方士绅共酌桥名。有人取名安乐桥,有人取名丰收桥。举人老爷赞成安乐桥,随口说出上联:"永祈安乐,安安乐乐,家家安乐。" 少年秀才赞同丰收桥,脱口而出下联:"丰年丰收,年年丰收,户户丰收。"知县取上下联第一个字,来了个横批"永丰"。这便是明天启年间,永丰桥易木为石,桥额镌刻"重建永丰桥"的一个老故事。
史载,明代宣德年间,松江府城西部建水次西仓储藏税粮,嘉靖后期筑水次西仓城墙,为松江府城子城,即仓城。明天启年间,永丰桥改木为石后又称西仓桥。西仓桥建好后,董其昌写了一篇《西仓桥记》,盛赞大石桥雄伟壮观,云:"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久而久之,永丰桥就有了盖过正称的俗呼"大仓桥"。
人都有过青春岁月,融入百姓生活且有生命记忆的老桥也有青春年华。仓城历史文化风貌区开阔的河道上现存6座老桥,其中4座因承载或悲或喜的爱情故事魅力倍增。这4座老桥分别是云间第一桥、秀野桥、秀塘桥、秀南桥。
▲ 云间第一桥
仓城的老桥,既有水能感知的英雄魂魄,又有风会传颂的儿女情长。松江旅游文化丛书《名人轶事》中载有《魂断云间第一桥》的故事,讲述了松江才俊、抗清志士陈子龙与秦淮八艳之魁柳如是相爱相别的历历往事。故事的后半部分更为情真意切,动人心弦。话说清顺治四年(1647),陈子龙被捕后宁死不降,清兵押解他去南京,途经云间第一桥时,他提出要停船看桥。因为九年前也是在这座大石桥上,陈子龙与柳如是互以祖传宝刀和诗篇相赠。柳如是诗云:"日暮飘零何处所,翩翩燕翅独超前。"石桥依旧,壮志难酬,抱定赴死决心的陈子龙,纵身一跃,沉入江中,化为水魂。第二年,又是秋风萧瑟时,柳如是身穿素衣来到云间第一桥,她跪在桥上,手托香盘哭祭子龙。苍天为之感动,下起细雨,冰凉的雨水与柳姑娘同泣,河水为之呜咽。所以,"卧子投江处",水流湍急时,总有情潮涌动的漩涡在深处转动,云间第一桥也因这个故事,又添情感堆积,犹如小山一般厚重。
▲ 1930年重建的秀南桥
《中国民间故事上海·松江卷》中有则《三秀姑娘的聘礼》故事,大意是说,仓城有户人家,一家祖孙三代全都苦在水路上,母亲临终时对秀野、秀塘、秀南三女再次表明自已未了的心愿:要是河上再多几座桥就好啦!三姐妹长大成人后,如出水芙蓉,画中仙女,前来说媒的人踏破门槛,但都难合三姐妹的心意。后来,一心想成全三姐妹好事的好心婆,看到张家有三个儿子,勤劳能干,都有石匠手艺,便来透三姐妹的口风。三姐妹点头应允,同时对好心婆说:"娶我们有个条件,家门口有三条河,聘礼要的是三座桥,迎娶新娘的花轿要从桥上过。"张家三兄弟和乡亲们被三姐妹的志气和善心感动,同心协力造好了三座石拱桥,并用三姐妹的名字作为桥名。秀南桥西堍有条西至大仓桥南端的小街,因桥得名,呼为秀南街。
▲ 明代颐园观稼楼
更为有趣的是,这一带以"秀"打头的名称吐露芬芳气息,如庵堂叫"秀溪庵",河滩有"秀野桥滩";又如颐园"观稼楼",据说是园主人家的千金在楼上眺望园外稼禾风光的一座赏景小楼。还有位于秀南街70号的三开间九架梁楼层建筑,乃沈氏兄弟为妹妹所建,故名"沈氏小姐楼"。另外,秀野桥和沈泾塘西堍分别有秀北街,俗称"香作弄";启安弄中段有一西出支弄,旧名引西弄,俗称"引线弄"。还有立于秀南街西端大仓桥堍的"孟姜亭",相传着孟姜女在此登船北上,千里送寒衣、一针一线都是情的故事。由此畅想开去,河若琴弦,桥似弯弓,拉出了真善美的旋律,秀出了生活比诗更诗意的仓城风韵。光是这些俯首可拾的美丽名称和故事,就有让人慕名前往的冲动。
▲ 秀南街
我曾经多次前往宽约2米的秀南街,小街两边的老建筑大部分都在,但人换了模样。我真想在当地原住民的身上,找寻到三秀姑娘、沈氏小姐等人血脉传承的印记,那怕是脸上的一缕皱纹,手中的一根绣花针,或是回荡在秀野桥滩、王家滩、仓桥滩的一声叹唱,也或是春风吹开小楼花格窗后又见到一个美目盼兮的眼神。而我真切看到的是,光阴如水洗涤,漂白了这里老人的秀发,额头上的皱纹,像一个"爱"字点滴写成。虽然无情的岁月掳走了她们的青春韶华,但眼角处又多了几分岁月赐给的温柔和慈祥。我知道,她们的青春已让渡到儿女子孙的身上;但一颗善良的初心和知足常乐、助人为乐、含饴弄孙之乐,以及劳碌一生总是停不下来的勤快身影,仍在相伴市河卧龙,仓桥飞虹。
▲ 年丰人寿桥
我虽不是仓城原住民,却有50年恋桥的人生经历。至今清晰地记得,读初一的时候,曾登临大仓桥、年丰人寿桥。如今想来,时光如流水,桥的那一端,系着恰似少年、风华正茂的梦;这一头,相牵夕阳红了的时候。故而想起一位活过百岁的当地老人,就是解放之初尚健在的雷老太太。1930年,曾为《申报》主笔之一的雷瑨和两个弟弟,为庆贺母亲孙太夫人八十寿辰,并按照母亲的意愿,为方便乡民和小学生过河行走,从礼金中拿出一部分,在西渡口上建了一座跨老市河的桥。据说孙太夫人还是位好事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的热心人,不但乐见儿子为民造桥,且为那些以摆渡为生的船民着想,帮他们找到了拉黄包车的工作。老天眷顾,江河有歌,孙太夫人应了年丰人寿桥的祈福之愿,活到104岁。
仓城老桥的故事还在继续。在我的想象中,这里的明天将是一幅景色优美的山水画,桥是诗意的小山,河是游览的水路;古有古的味道,新有新的手笔,是新老牵手,风貌协调,同奏市河旋律,彰显仓城桥韵,且与仓城历史底蕴和园林景观以及人居环境相得益彰的美丽去处。这里东有园林景观线延伸,西有仓城米业区呈现,南有影视风光彰显,北有文创产业集聚,中有市河人家风俗传承;是一幅东西南北中,徐徐展开的画卷。末了,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地方真正的富有最终指向文化,那么,从仓城再出发的路上,一定会有桥接路、路连桥的新故事、新景象。自然而然,故事只能是接地气的故事,景象也必定是富有地方风韵的文化景象。
编辑:孙欣祺
来源:人文松江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