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广大社区工作者辛勤奋战,以绣花般的精细和韧性,织起一张防疫安全网,守护市民安心的“结界”。
长宁区第一时间成立社区工作指导组,由区民政局和区商务委牵头,一手抓精准防疫,一手抓复工复产,17个成员单位明确15项工作任务和分工,压实主体责任。社区工作组建立起四级联动、定期会议、信息报送、联络员等四项工作制度,确保各流程、各环节无缝衔接、高效运转。
社区封闭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治理
疫情大考下,长宁区充分发挥分类治理优势,五大类别185个居民区因地制宜开展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分类施策、精准发力,为社区筑起一道健康安全防线。
为指导居民区规范开展防控,长宁区编制下发《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和《关于进一步落实居民区防疫工作的通知》,提出关于住宅小区疫情防控“十条意见”,制定“路线图”和“说明书”,梳理形成《长宁居民区疫情防控任务清单》,涉及“封闭管理”“排摸登记”“隔离观察”“口罩预约”“卫生消毒”“动员监督”6大类25项“规定动作”,帮助居委会对照自查。各居委会还可根据不同情况,在13项“自选动作”中选择叠加,提升社区防疫效能。
售后公房小区积极破解封闭式管理的难题,通过居民自我管理、委托相邻物业代管以及财政购买第三方服务三种方式落实“应封尽封”;普通商品房小区重点关注外来人员排摸登记,严把小区入口,基本做到“一门进出、两外限入、三问三登”等规范;涉外商品房小区使用中英文双语加大科学防疫信息宣传力度,主动跨前解决中外居民在居家隔离中遇到的生活实际困难,安抚他们的情绪;老洋房小区由居委会牵头发动党员、楼组长、志愿者等自治力量,对来(返)沪人员通过叩门、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登记提醒,统筹落实防护物资;动迁安置房小区针对邻里关系密切经常串门聚会的习惯加大宣传引导,严格房屋出租和承租人员动态管理。
严防境外输入接力压实“硬核”管理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已成为当前上海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
作为上海境外人士居住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长宁区出台了《关于加强住宅小区境外抵沪人员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从加强宣传告知、加强信息排摸、夯实封闭管理、发动联防联控、做好服务保障等多个方面织密社区防控网。
为落实入境人员从舱门到家门无缝衔接,长宁区迅速集结起战斗力量,调动百余名机关干部、50余辆车辆,承担起做好入境人员隔离观察接送工作,实现零差错运转。
在机场驻守环节,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驻守浦东、虹桥两大机场3个航站楼,记录入境人员信息,分类留档并与转送人员对接;制作中英文对照版防疫健康提示、入境人员接送登记表等材料,绘制漫画告知书、流程图,使入境人员一目了然。在分流运送环节,完善无缝衔接闭环,同时组成统计小组,24小时不间断统计入境人员信息并发送至相关街镇,便于街镇开展防控。在居家隔离环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居委会工作人员、民警“三人小组”上门,属地落实14天居家隔离观察。
专属暖心服务守望相助传递温情
为防止疫情期间出现社区“孤岛”和治理“漏斗”,长宁始终坚持做好兜底保障,开展人性化关爱,确保疫情防控不落下一个人。
以暖心服务满足老年群体需求,长宁制定《长宁区养老机构预防冠状病毒应急工作预案》和《区养老服务机构疫情防控问答贴士》。开展辖区养老机构封闭式管理,加强机构消毒及卫生防疫工作,同时发挥社区养老顾问作用,及时了解高龄独居或行动不便的老人在买菜做饭、看病配药、精神慰藉等方面的诉求。
为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长宁加强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支出型贫困家庭等困难人员的排摸,并开通疫情防控期间社会救助“绿色通道”,简化申请审核审批流程。同时,长宁区内各社会组织、公益基地发挥会员联合力量,积极开展科普宣传,发动物资采集,向特定群体提供心理支持、情绪疏导、政策咨询等服务。
作者:周渊
图片:袁婧摄,部分由长宁区提供
编辑:何易
责任编辑:邵珍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