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廷采全集(上、下册)》邵廷采撰 陈雪军 张如安点校整理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4月版)
“伟大之史识与史才”
刘杰
由陈雪军、张如安两位宁波籍学者积十年之功点校整理的《邵廷采全集(上、下册)》已出版发行。《邵廷采全集》的点校整理,先后得到了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项目、宁波市文化研究工程项目的研究资助,并获得了国家古籍整理专项资助项目。
邵廷 采(1648~1711),原名行中,字允斯。浙江余姚人。生于顺治五年(1648),卒于康熙五十年(1711),享年64岁。邵氏为宋代邵雍之后。其五世祖甄,嘉靖三十一年(1522)举人,知海州。高祖钦谕,万历十六 年(1588)举 人,知 靖 州,称廉平。曾祖易庵洪化、祖鲁公曾可、父鹤闲贞显皆姚江书院中高第。邵廷采17岁入姚江书院,跟随余姚王学著名学者韩孔当习阳明良知之学。20岁赴绍兴参与证人讲会,结识毛奇龄,大倾服,以弟子自称,往来书札问学。康熙三十三年(1694),受余姚学官之聘,主姚江书院,念鲁条次《训约》十则榜堂楣。之后他主讲姚江书院17年,因湛深的学问和高洁的操行而见重当时,卓然为姚江王学之后劲。著有《思复堂文集》《东南纪事》《西南纪事》《姚江书院志略》(主要作者)等多种。
邵廷采是余姚先贤,“清代浙东史学派”“姚江书院派”名副其实的传承人,在清代学术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影响。其一生著述宏富,主要成就在明季历史及明清学术史研究领域,研究清代浙东学术绕不开邵廷采,亦无法淡化他的学术贡献。邵廷采的史学思想上承阳明心学、梨洲史学、实学,下启邵晋涵、章学诚之学术思想,是清代浙东学术流脉的里程碑。
《思复堂文集》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史学著作,保存了大量明代和明清之际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记录,对考证明清之际的史实大有裨益,尤其是关于明末清初遗民的记录,对南明文献的保存贡献很大。由于《文集》传主多为浙东人,一部《文集》实际上勾勒了明末清初浙东学术发展的谱系,为人们研究浙东学术史提供了详实的文献资料。梁启超特别肯定了邵氏的《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认为“现存的王阳明传,要算邵念鲁作的顶好”。
《思复堂文集》同时点校收录《东南纪事》《西南纪事》《姚江书院志略》及新近增补佚文,现代学者姚名达《清邵念鲁廷采先生年谱》亦收入附录中。《东南纪事》《西南纪事》用的是列传体,是一种变化了的纪传体,即先国王传,后大臣传。这是两部创作型史著,记载了南明王朝君臣的历史。两部书纲举目张,可称信史。梁启超称邵氏有“伟大之史识与史才”,说两书“为有系统的著述”“有永久的价值”。《姚江书院志略》是一部资料汇编,收录了22篇由书院派创始人及后继者撰写的有关书院的文章,可以说是一部集体创作的著作,凝聚了邵氏祖孙三代和董瑒的心血。绝大部分为当事人及弟子们撰写,原始性强,可信度高,是研究浙东文化和姚江阳明后学的第一手资料,故史料价值十分高。
总之,浙东学术发展到邵廷采,真正实现了浙东学术史上的三个打通:一是打通了阳明学与蕺山学 (刘宗周)之间的关系,17岁邵廷采入姚江书院习阳明良知之学。继而读刘宗周的 《人谱》,思想大进。康熙十三年(1674)在会稽陶家读书时,结识刘宗周的弟子董瑒,开始全面研读刘宗周的著作,对刘宗周甚为推崇。二是打通了经学与史学之间的关系,邵廷采撰写过《诗经儿课》(今散佚)《礼经节要》(今散佚),可见对经学也是下过功夫的。三是打通了明州文化与越州文化的联系。尤其是第三个打通,更加富有现实意义。余姚地处宁波与绍兴之间,历史上曾经归属绍兴府,建国以后归属宁波市。余姚是阳明的出生地,绍兴是阳明的安息之地。当前宁绍两地的阳明学者,也应该像邵廷采那样,联手将阳明学与阳明后学研究推向更高的层面。
《邵廷采全集》的出版,对于全面深入了解和诠释邵廷采的学术思想、人生经历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对邵廷采学术思想以及明末清初阳明后学演变研究具有巨大的文献价值,对阳明心学传授的系统梳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德]韩炳哲著 程巍译
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版)
对数字化保持警觉
绿树
早在19世纪末,勒庞就在他的代表作《乌合之众》中将现代社会定义为一个“大众的时代”,今天,这样的说法仍旧适用。如今,我们谁都无法否认,一种新的权力正在快速崛起,那就是大众的权力。在新作《在群中:数字媒体时代的大众心理学》中,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抛出了这样的疑惑:大众权力的膨胀完全是正面的吗?我们是否正在经历着一种潜在的心灵和精神的危机?
今天的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过渡期,这个过渡期的始作俑者便是数字革命。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中,群体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大众已经演化为了“数字群”。那么,什么是“数字群”呢,它与我们以为的“大众”有何不同?作者书中所说的数字群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独立思想的人汇集而成的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个人早已渐渐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特征。人的感知、生活、情感、思维都正在被大量的媒介信息所淹没,所控制。数字的个体偶尔会聚集在一起行动或参与某一事件的讨论,但这种行动模式又是极其不稳定的,往往仓促而短暂,就像是狂欢节一样,节日结束了,大家也就散了。他们往往是轻率又不负责任的。
数字媒体迅猛发展让我们拥有了一个方便透明的发声平台,同时这个世界变得有点不那么体面了。层出不穷的网络暴力,人们热衷于窥探、曝光和议论他人隐私,这种“无距离感”,一点点消磨掉了人与人之间应有的敬畏和尊重。面对这种状况,作者韩炳哲说,任何时候,尊重都需要距离。如今,数字联网促进了对称性的交流,大家都可以主动地生成信息,不存在明确的等级,但这种对称性也不全然是好事。交流的逆流会打破权力的秩序。而网络暴力正是这样一种带有破坏性特征的逆流。
此外,作者还谈到了当今人类的精神危机问题。在韩炳哲看来,这种危机是由交流方式所带来的。数字媒体让我们越来越远离他者,却在手指划过屏幕的一瞬间,又让我们产生一种拥有了他人的错觉。图像本身所特有的语义和诗意早已流失,也超越了对现实的单纯反映。
通过这本书,我们不难看到,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感情模式都产生了极大变化。深陷隔绝状态的个体,多数时候难以对大量的信息明辨是非。如何在匿名的集体中,做一个理性而负责任的公民呢?或许这正是韩炳哲所要传达给读者的:懂得对数字化、信息化时刻保持警觉。
▲《灵鹫复仇记》 刘兴诗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9年2月版)
一场温情的复仇
陈羽茜
在我国科普创作界,刘兴诗的名字如雷贯耳。他曾说过:“好的科普作品需要‘真、善、美’,而且是孕育了丰富中国色彩的‘真、善、美’,读者便不知不觉有河山之爱。”其实,不仅科普创作如此,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也贯彻着这样的创作观。
《灵鹫复仇记》讲述的是小男孩洛桑与奶奶一起住在西藏冈仁波齐山下的狮泉河谷里,以牧羊为生。洛桑因为曾救下两只灵鹫的幼鸟而与灵鹫成为了好朋友。一次牧羊途中,洛桑遇见了两个向他打听古格王国遗址的外国人,却不料他们竟是为古城的财宝而来,还枪杀了洛桑的奶奶。洛桑与灵鹫为了守护深藏的秘密生死相依,与这两人斗智斗勇,用坚定的信念和超凡的勇气守住了古城,成功为奶奶复仇。在讲述这个与灵鹫携手复仇的故事中,刘兴诗秉持一贯主张的“真善美”原则,为儿童读者带来丰富多元的阅读体验。
首先,小说带有“真”的情感与知识,甚至连非生命体都被赋予了浓厚的深情。在《峭壁上的古国废墟》一章中,作者用极尽生动的语言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刻画荒草与乱石堆里散布的破碎尸骨,森森白骨到了刘兴诗笔下不仅全然没有惊悚骇人的气息,反而因饱含情感而趣味盎然。同时,他在刻画古城时通过展现地域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民族风情等使此书富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一提的是,在最后的《地质学家笔记》中,作者还对冈仁波齐峰、象雄文明、本教等一些自然与人文词汇进行科普。这些科普知识融合着人文内涵,使作品更加有血有肉,生动鲜活。
其次,小说富有善的性灵和追求。在目睹大蛇即将吞食灵鹫的幼鸟时,洛桑毫不犹豫地挥着羊鞭救下颤抖的猎物;在面对两个洋人带看古城的请求时,洛桑心怀善意亲自为他们带路;在得知洋鬼子们心怀不轨觊觎古城的财宝时,洛桑又与灵鹫携手,拼死守护雪山的宝藏。男孩的一次次善举不断温润和感化着读者,这对阅读此书的儿童读者而言无疑具有教育意义。
▲《忧伤的野马》 张瑞田著
作家出版社(2019年2月版)
短歌与长哭
春水
“《忧伤的野马》收录的散文,少作与近作,短歌与长哭,讽今与刺世,观察与冥想,均是我成长的见证,思想的历史,它是‘宏大叙述’的另一面,是—个人的个人注释和艰难反省。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坦然面对散文了。”这是张瑞田散文集《忧伤的野马》后记中的一段话。
的确如此。由“履迹题跋”“沉重笺纸”“无字砚铭”“情感拓片”四辑构建而成的散文集,概括了作者一个个的生活段落与一节节的人生乐章。“履迹题跋”中的文章,是作者远行的记录。从19世纪的世界地理大发现,到南美巴西的热带雨林,从一个碑碣,到一座海岛,从苍茫的沃野,到思想家的旧宅,作者以细致的描写,破译着历史与现实的谜团,以浓厚的兴趣,寻找履迹中的答案。“沉重笺纸”当然不轻松,这是他对刚健人格的礼拜,对圣洁灵魂的敬仰。《硬气的前辈》里的柔石,《再致傅雷》里的傅雷,《断指的手掌》里的安重根,《八关斋会》里的颜真卿,经过作者或轻或重的刻画,有了新的轮廓和新的色泽。“无字砚铭”,其实是有字的感喟。对李白笔下的“汪伦”的考据,对香港涂鸦艺术家曾灶财的追记与分析,对丝绸古道黑喇嘛丹宾“死亡之谜”的揭底,对汉字本身和汉字组合的喝彩,感受到作者独特的历史意识和宽泛的文化眼光。在时间的“砚台”,看到了无字的砚铭。无字,却有意。意在心间。“情感拓片”是作者怀人的篇什。社会学家郑杭生的书法趣味,女排骁将陈招娣“温柔的目光”,在作者的回忆中熠熠生辉。
作为学者型作家,张瑞田兴趣广泛,他熟稔探险史、东亚史、书法史,不管是田野调查,还是文献阅读,他敏锐的目光,在熟知未必真知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中,捕捉到鲜为人知的细节和大放异彩的讯息。他以冷静的情感、独立的思想、典雅的文笔陈述一切,就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作家“建议”和“规定”的文人景观。这也是探险的场域,有心思的人,自然会有自己的发现。
作者:刘杰等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金久超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