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郭沫若
发生在1925年上海的五卅运动,是一次帝国主义军警野蛮枪杀中国百姓的流血惨案,曾经震惊了世界,也震怒了广大中国人民,以至掀起了全国规模的反帝罢工示威怒潮。最近我在阅读前辈作家的散文作品时,发现有好几位作家不约而同地写到了“五卅”。
茅盾先生是亲身参加了5月30日的示威游行的。那时他已是中共党员,早在1923年和1924年他就担任中共上海地方兼区执委会委员。这一天,他与杨之华等同上海大学宣传队一起沿路演讲,不少行人也加入到示威的队伍里。老闸捕房的巡捕大批出动,逢人便打。他们行进到先施公司门前,忽然听到前面连续不断的枪声,潮水般的人群从前面退下来,交通断绝。茅盾目睹和经历了发生在南京路的这场惨案,于5月30日当夜就写出了题为《五月三十日下午》的文章。他写道:“这是一个闷热的下午,这是一个暴风雨的先驱的闷热的下午!”文章向为自由而牺牲的战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而对“踹着碎玻璃浅浅一笑的金发妇人”,对发出“他们简直疯了,想拼着头颅撞开地狱铁门”论调的绅士给予了愤怒的抨击。5月31日,茅盾又参加了由地下党组织的抗议活动,此后还参与领导了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的救国运动和商务印书馆的罢工运动。在这段时间里,茅盾一共写了七篇有关“五卅”的文章。两年以后,1927年5月25日,茅盾又写了《五卅走近我们了》的文章,他饱含激情地写道:“呵!雄壮的五卅!悲壮的五卅!你是‘五四’是‘二七’以来不断的民族解放的争斗的大爆发!你在红五月做了很光荣的煞尾!你在中国革命运动史上划了个新纪元!”茅盾到了晚年,对“五卅”还是念念不忘,1979年、1980年还先后写了《关于五卅时期职教员救国同志会的有关情况》《五卅运动与商务印书馆罢工》等文章,回忆五卅运动的史实。
叶圣陶先生在“五卅”的次日就写出了《五月卅一日急雨中》一文。他以激情的口吻、密如鼓点般的语言写道:“从车上跨下,急雨如恶魔的乱箭,立刻湿了我的长衫。满腔的愤怒,头颅似乎载着紧紧的铁箍。我走,我奋疾地走。”“一口气赶到‘老闸捕房’的门前,我想参拜我们的伙伴的血迹,我想用舌头舐尽所有的血迹,咽入肚里。但是,没有了,一点儿没有了!已给仇人的水机冲的光光,已给腐心的人们践得光光,更给恶魔的乱箭似的急雨洗得光光!”“不要紧,我想。血总是曾经淌在这地方的,总有渗入这块土的吧。那就行了。这块土是血的土,血是我们的伙伴的血,还不够是一课严重的功课么?血灌溉着血温润着,行见血的花开在这里,血的果结在这里。”作者一连用了那么多的“血”字,触目惊心地展现出惨案的惨烈和作者心灵的痛楚。文章开头说“路人少极了”,可到了后面,作者写道:“我回身走才来的路,路上有人了。三四个,六七个,显然可见是青布大褂的队伍,虽然中间也有穿洋服的,也有穿各色衫子的短发的女子……”反映出同情五卅运动中殉难者的人越来越多,反帝的队伍如怒潮般集结着汹涌着的情状。
作家、诗人田汉于6月3日写出了诗作《黄浦怒涛曲》。他以诗的语言描述了青年们奋勇地进行反帝斗争的情景,和遭到血腥镇压的惨状:
“拥护无援的劳动者!”/“打倒资本的帝国主义!”/一般纯洁无垢的青年/投笔奋肩起!/他们的意气干云,/他们的呼声震地,/他们想以群众的意志,/惊觉他人的鼾睡,/岂知黄浦江头,/又涌起漫天的血泪!……
他们或被打破了头,/他们或被打穿了腰;/他们的心裂如帛,/他们的血涌如潮;/他们的旁边,可以听得日人的热骂,/英人的冷嘲;/绿杨的哀泣;/黄浦的怒号;/寂然无声的,/是他们最亲爱的同胞!
五卅运动发生时,郭沫若也正好在上海。那天,他是和小说家周全平偶然到南京路去的,恰恰就碰上了这五卅惨案。当他走到浙江路口时,市场已经混乱,许多人向南京路那边涌去。郭沫若他们从几位大夏大学的学生嘴里得知,英国巡捕在工部局门口开枪打死了好几位学生和工人。郭沫若便与周全平匆匆穿过南京路,走向先施公司。此刻交通已经阻断,先施公司门口挤得水泄不通。郭沫若好不容易才挤到了先施公司楼上,只见先施公司对面的工部局门口站着不少印度巡捕,一手拿着枪,一手举着黑棒,正在四处打人。郭沫若目睹帝国主义分子的暴行,眼睛里都要冒出火来,反帝的怒火、爱国的热情在他胸中燃烧。他按不住创作的激情,埋头书案十天,写成了历史剧《聂嫈》。此剧根据《史记》中聂嫈、聂政姐弟舍生忘死,助严遂刺杀韩相侠累的故事编写。他把描写的重点放在聂嫈身上,当她得知聂政行刺得手,继尔自杀之后,为了传播聂政的英勇事迹,挺身韩市,复以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暴政的反抗。剧中喊出了“大家提着枪矛回头去杀各人的王和宰相”的口号,表达了此时此地中国人民爱国、反帝的心声。这个戏于这一年的7月1日由上海美专学生会在新舞台向公众演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重读这几位前辈作家有关“五卅”的文章,仿佛把我们带回到90多年前那个充满血腥和饱受蹂躏的年代,重温了五卅运动的壮烈场景,让我们永远记住先烈们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而这几位前辈作家不约而同地用饱含激情的笔记下这段历史,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们对时代脉搏的强烈敏感,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与广大民众的休戚与共。这些对一个作家来说,是多么可宝贵的品质。这也正是今天我们每一个作家值得深长思之和努力效仿的。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学,总是记录着时代的风貌,回响着民众的心声。
作者:沈鸿鑫
编辑:周俊超
责任编辑:周怡倩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