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和粟裕
“鲁中决战”失败后,冈村更成为蒋介石的座上宾。冈村对共产党军队的认识是,长于谍报,而且作战灵活,尤其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歼敌。
从冈村那里得到启示后,蒋介石重新检讨战局,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术思路:“并进不如重叠,分进不如合进,以三、四个师重叠交互前进。”
按照蒋介石制定的新战术,范汉杰一改以往齐头并进,肩膀挨肩膀、胳膊靠胳膊的阵形,代之以重叠交互的前进方阵,采用“滚筒式战法”,逐步向鲁中山区“滚”进。
面对“滚筒”,粟裕起初确实有些挠头,分割肯定不行,粟裕本来的打算,是以三个纵队出击鲁南,以迫使范汉杰回援,华野主力则集结于沂水一线待机,但恰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中央军委发来的电报。电报上说,刘伯承、邓小平将率晋冀鲁豫野战军南渡黄河,掀起全国性的战略大反攻,为此,毛泽东希望华野能够分兵鲁西、鲁南,以打开与刘邓会师的通道,“如动作迟缓,则来不及”。
要不要分兵,粟裕与华野首长共同协商后,最终定为三路分兵:一路向鲁西;一路向鲁南;一路继续留在沂水。
原定从鲁中分出去的三个纵队变成了五个。这便是华野战史上的“七月分兵”。
当时华野高层的分工是,粟裕主要负责战役的组织和指挥,陈毅主要负责战略的设计和规划,但最后定调裁决,还是各负其责。问题就出在一个“责”字上。
战役刚刚结束,陈毅在给部队作动员时说:“我们什么时候都要抱有积极的态度,不要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他强调:“南麻、临朐战役不是败仗,我们不仅没有被敌人整营整连地消灭,还捉了俘虏,杀伤了敌人,又是主动撤出战斗,败仗何从说起?”
陈毅这么说,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失利后士气陷入低迷的部队鼓鼓劲。二十年后,他在政协接见整十一师的原国民党将领,当再次谈到南麻、临朐战役时,他的态度就变得坦诚多了:“那次战役我们被你们打败了,我打了败仗,撤到黄河以北整理,我给党中央、毛主席打电报,请求不要撤我的职,让我再干干看。”
陈毅是华野最高首长,他当时身上所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偏偏在粟裕的电报稿中,“过分乐观”、“七月分兵”都被列为失利原因,而这些无疑都属于战略范畴。
陈毅、谭震林不同意电稿内容,认为战略上没有问题,失利是因为“军事部署上的错误和战术上的不讲究”。
在没能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粟裕另行起草并发出了一份内容简短的电文。
电文一发出,大伙儿炸了。
粟裕在电文中引咎自责,请求处分,但他说他只能对战役方面负全责,同时没有排除失利还有战略方面的因素。
谭震林立即写了一封长信给粟裕,从苏中战役开始,列举了粟裕指挥过的一系列战役,说粟裕“在军事上常常粗心大意,缺乏远见”,“常常只看到一、二步”。
粟裕想:“这种乐观,我也是其中的一个,但我觉得你(指谭震林)比我和陈军长更乐观,而有过分乐观的表现。”
从粟裕“自请处分电”发出的当天起,延安总部连续两天,连发四电,要粟裕速去鲁西南,指挥陈唐叶陶五个纵队,以策应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
在“三军配合,两翼钳制”这个战略构想中,毛泽东对华野在鲁西南的配合寄予厚望,特地电告陈、粟:“刘邓南下作战能否胜利,一半取决于陈唐叶陶五个纵队是否能起大作用。”
到第三天,中央对“自请处分电”做出正式回复:“几仗未打好并不要紧”、“请安心工作,鼓励士气,以利再战”。
同一天,陈毅致电中央,对粟裕作出了极高评价:“我认为我党二十多年创造的杰出军事家并不多,最近粟裕、陈赓等先后脱颖而出,前程远大,将与彭(彭德怀)、刘(刘伯承)、林(林彪)并肩前进。”
——摘选自《战神粟裕》,现代出版社出版
作者:关河五十州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徐坚忠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