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李先念曾是木匠“博士”
新中国成立之初,李先念主政湖北。一次他到黄陂县调研,县长刘振歧请他给全县水利工程大会作报告。他说,今天在座的有不少人是专家,在水利工程上我是外行,还得请你们多帮助。但你们不要瞧不起我,你们是博士,我也是“博士”,而且十几岁就当了“博士”,不过那是木匠“博士”。会场上顿时发出一阵会心的笑声,因鄂东人习惯把木匠称作“博士”。身为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的李先念,其木匠手艺在革命生涯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向四川转移前,李先念担任红11师政治委员。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四川大巴山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部队由4个师发展到5个军8万余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总面积达4.2万平方公里,人口逾500万。李先念由师政治委员擢升为第30军政治委员。
1935年春,为策应红一方面军的行动,红四方面军决定发起嘉陵江战役。嘉陵江两岸山峦耸立,水深流急,为阻止红军西渡,国民党军部署重兵防守,并掠走了江上所有船只。
强渡嘉陵江,先决条件是短期内至少造出70条船。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把造船任务交给了有木工技艺的李先念。李先念亲自带人勘查,将造船地点选在王渡场。这里与主渡口塔子山只有15公里,中间隔一座山,山脊后还有个宽敞的平坝子,是个隐蔽造船的好地方。
李先念从红30军抽调220余人组建工兵连,专门承担造船任务,同时依托地方苏维埃政府,组织150多名木工,背着干粮,带着工具,集中到王渡场参加造船。为了便于组织指挥,李先念搬到离造船地点不远的村子住下,一有空就往工地上跑,有时还忍不住拿起锯子、斧头同木工们一起干活。他发现一个叫李再恩的木工师傅,手艺高强,在木工中威望很高,就委托他现场负责。
李再恩反映,由于国民党的封锁,造船用的铁钉弄不到。李先念深知,没有铁钉,打船就是一句空话。他忽然想起,家乡打船用铁钉都是铁匠打的,于是他提议找铁匠支炉自己打。李再恩连说这是个好办法。李先念又问造船必需的桐油、石灰、麻丝等物资有没有问题?李再恩说:“这些东西都差呀,李政委内行,想得周到!”
在李先念的协调下,苏维埃政府出面组织各地出人出力,踊跃支援红军造船。四乡的铁匠汇集王渡场,支起几座铁匠炉,利用收集来的废钢烂铁,打造出大大小小的销钉、抓钉。为了加强对各地云集的众多工匠的管理,李先念根据过去的工会工作的经验,组建了一个由木工、铁匠组成的船工会。
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建造,75条俗称“毛蜂壳”的木船打造完成。此船长约4.7米,双桨安在后面,一人划船即可,小巧灵活,每条船可容纳一个班的战士。
抢渡嘉陵江的船只准备就绪,徐向前命令,红30军在塔子山地区强渡嘉陵江,然后直插剑阁、剑门关方向。总部炮兵营置于塔子山顶,掩护红30军强渡。
▲油画《强渡嘉陵江》
3月28日21时许,江上轻雾弥漫,正是渡江的好时机。李先念指挥红30军88师263团两个营迅速登上木船,向西岸疾进,突击队行进到离西岸50米处被敌哨兵发觉,敌机枪和排炮响了起来,塔子山的红军炮兵立即还击。离江岸20多米时,红军战士弃船涉水,杀声震天,突破嘉陵江天险,全歼了守敌1个营,随后又击退了南北两翼敌人的反扑,占领敌沿江防区。29日拂晓,红88师第二梯队两个团渡江登岸,分两路攻占了东青场。
红31军、红9军也跟进渡过嘉陵江,西岸川军防线崩溃。红四方面军乘势攻占阆中、剑阁、南部、昭化4座县城和军事要地剑门关。1935年5月,李先念率30军一部由岷江地区西进,迎接中共中央,6月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李先念向毛泽东等汇报了川西北的形势和红四方面军的情况,为党中央确定北上战略方针提供了依据。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中革军委制订了新的战略方针,决定提前执行宁夏战役计划,控制河西,联通苏联,打通国际路线。10月11日,中央发布的《十月份作战纲领》,指示“四方面军以一个军率造船技术部迅速进至靖远、中卫地段。选择利于攻击中卫与定远营之渡河点,以加速度的努力造船,11月10号前完成一切渡河准备”。
这时,驻在甘肃漳县的李先念接到总部电报,马不停蹄地赶到会宁。朱德、徐向前给他看中央的《十月份作战纲领》,介绍军委赋予四方面军突破黄河天险、打通国际路线的战略任务。李先念问,渡船怎么解决?总部的几个参谋说,黄河岸边有一片森林,可以造船。徐向前恳切地说:“先念,为全军开辟道路的重任就放在你肩上了。去年强渡嘉陵江是你们30军实施的,你当过木匠,指挥造船有办法,造船、强渡的任务就交给你啦!”
李先念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们一定完成造船任务,做好强渡准备工作。”接着,他和代军长程世才率30军开赴靖远县的黄河附近。
马家军为防止红军渡河,早已将河东的大小船只、羊皮筏、牛皮筏掠劫一空。李先念现场查看黄河岸边的树木后,立即给总部发电报,说打船木料够了,但缺乏铁钉、桐油、麻、石灰等材料,希望设法帮助搞到,同时要派木工和水手来。总部立即报告中革军委,军委命令红一方面军火速征集相关材料,聘请木工和水手,支援红30军。
李先念将造船地点选在靖远大芦子村的一片柳树林里,集中造船人员和材料,突击造船。担任突击任务的红88师263团的指战员以班、排为单位,紧张地演练着上船、渡河、登陆和强攻滩头阵地的战术动作。斧、锯、刨的响声,部队的操练声,打破了黄土高原的寂静。为防止敌机发现,每造一条船,便运到河边用黄土伪装。
军委十分关注30军造船进度,10月19日再次电令:“30军渡河以至少备足十个船开始渡为宜,恐船过少,载兵不多,不能一举成功。”造船人员加班加点,不到半个月就成船16条,同时又从靖远找到一条能够运送100多人的大船,解决了渡河的船只问题。
这时,军委连电红军总部,令30军立即渡河。10月23日晚,李先念把抢渡先遣任务交给了88师263团,下达了死命令:“请老船工掌舵,一定要从这一带突破!”经过周密勘察,263团先遣连渡口选在靖远以南40里处的河抱口。李先念靠前指挥,一条条船劈波斩浪,穿过激流,像一支支利箭向西岸射去,一举刺破黄河天险,30军后续部队一批批渡过黄河。两岸的枪炮声、喊杀声划破沉寂的夜空,马家军的黄河防线就像黄河决口似的彻底崩塌。
李先念第一时间向徐向前报告了30军渡河成功。朱德、张国焘、彭德怀立即致电中革军委:“30军渡河成功,开辟了执行之(新)任务的第一步胜利。”接着,红四方面军总部及第9军、第5军也西渡黄河。11月11日,党中央、中革军委令过河部队称“西路军”。
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孤军奋战,最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而惨遭失败。 1937年3月,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决定,徐向前、陈昌浩离队回陕北向党中央汇报情况;李卓然、李先念等8人组成西路军工作委员会,李先念统一军事指挥。李先念等率余部历尽艰辛,于4月底到达甘肃、新疆交界的星星峡,在陈云、滕代远的接应下,转至迪化(今乌鲁木齐),为党和红军保存了一批骨干力量,毛泽东称赞他是“不下马的将军”。
——摘选自《党史博采》2019年06期
作者:梅兴无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