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国专旧址
在当下国学热中,提出蒙尘已久的“无锡国专”,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认为,“国专精神”就是“爱国实干”。用之于今日,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创造精神上的条件,并付之于行动的实践。
我是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沪校史地组1949年初的毕业生,如今已是94岁的耄耋老者。近来看完陆阳先生所著《无锡国专》一书,深感该书记述翔实,范围涉及20世纪新旧文化之争和国难当头又胜利结束的历史背景,衬托出“无锡国专”的艰难创业却又成绩斐然的30年光辉历史。作为当年的国专学子,我深表感谢和敬佩。目前存世的国专学子已不多,连当年年纪最小的“神童”学子范敬宜君已于2010年辞世。余虽不才,为使母校“国专沪校”情况让人们有些感性了解,愿凭记忆所及提供一些琐碎事实,供大家参考。
国专沪校(以下简称“国专”)自1939年开办起,校址历经变迁,最后于1941年迁至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970号,借用乐群及省吾中学内二楼两间教室、两间小办公室作为教务处及教师休息室,扶梯底下一间黑屋作少数外地男生宿舍,如季位东、于廉、林德昭、孙渊、沈茹松等都曾蜷居于此。
唐老夫子(唐文治先生)每周三来校为全校同学讲演,即临时借用乐群中学大礼堂举行。学校无图书阅览室,更无论图书馆,学生阅读全介绍至顾廷龙先生所办合众图书馆进行。因此,校舍之小、设备之简陋,可谓当年上海高校之最。而《无锡国专》一书中所提及的曹道衡、陈以鸿、范敬宜、许威汉、汤志钧、张撝之等教授学者及于廉、林德昭、孙渊等专家级人物,均出于此。因此,国专学生的成才率,可能也是当年上海大学文科中之最。
国专沪校,由王蘧常先生任教务长,陆景周先生任唐校长秘书,后又增陆汝挺女士为助理秘书。而教务工作,如学生的出勤率、学期结束时的成绩单、品德评语等,均由朱显德先生具体操作。另外,因唐老夫子早就双目失明,生活无法自理,由一位名为高福的服务员(《无锡国专》一书中曾提及)侍候。高福曾随唐老夫子在抗战初期学校大迁移去西南时一起困于湖南株洲,后唐老夫子病于桂林,均靠高福服侍。老夫子生病后回沪,高福也随从一起,直至1954年老夫子归道山,他才告老还乡。他是国专的无名功臣。
国专凭唐老夫子和王蘧常先生的崇高声望,聘请到上海许多高校的著名教授,《无锡国专》中所述缺了一位——复旦大学历史系杨宽教授。他在国专史地组教“战国史”,我听过他的课。
国专师生互敬互爱
唐老夫子和王蘧常教务长自身均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他们所教育的国专学子,当然也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在我就读国专的三年中,全校学生就参加过全市性的抗美爱国和尊师活动。
1946年12月24日,北大女学生沈崇被美军强奸(即所谓沈崇事件),引起全国大学生的愤怒,引发了全国大学生的抗美示威游行。国专同学得到唐文治校长的批准,在地下党领导人于廉的组织下参加了上海市大学生的反美示威游行,从而使大家受到了一次具体的爱国主义教育。
1947年因为国民党政府腐败,物价飞涨,教师薪金菲薄,几乎难以维持温饱。上海在“学联”的倡导下,组织“尊师”活动。国专由老学长季位东和年纪最小的范敬宜做代表,向唐文治校长请示批准学生参加“尊师”活动。得到唐校长批准和所写的亲笔信后,范敬宜等便向上海市书画界名人,如张大千、吴湖帆、谢稚柳等数十位画家求画。所有画家无不承允,有的更当场挥毫交卷,然后将所得字画在今“上海美术馆”中进行义卖,将画款交予学校增加教师薪金。其他学生也分别凭证向一些名人募捐“尊师金”,虽然所得之款有限,对物价天天上涨下教师的生活之助只是杯水车薪,却体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心和尊敬之情。
国专中的学生大多为本地人,外地学生以安徽、江苏和浙江人为主,其中安徽、苏北学生经济都比较困难。本地同学即凭个人或家庭的人际关系,尽力帮困难同学找勤工俭学的机会,如当家庭教师,为已毕业的在职校友代课或批改作业等。我即曾得校友张珍怀学长先后介绍至“务本女中”(今市一女中)、“市西中学”代课两次,解决了燃眉之急。更有经济较宽裕的老师,如朱大可先生直接资助一位苏北的优秀学生,一时成为国专中的佳话。
▲著名教育家唐文治先生任无锡国专校长
国专教师上课只带粉笔
国专中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体现在学业上的切磋和帮助。国专共有四个专业组,即文学、史地、哲学及后来增加的文秘组。而每组学生除必修各自的专业课程外,“基本文选”是每组学生三年内的必读课程,这是由唐校长创办国专的主旨所决定的。因此各组同届同学便一起上“基本文选”课,教师是国专第一届毕业生唐尧夫先生。他讲课认真严格,特别讲究读文方法,每讲一课,必求背诵。
唐尧夫先生有得天独厚的嗓音,读文时铿锵悦耳、声情并茂,十分吸引人。每日清晨,国专中仅有的两间教室里便坐满了寄居于学校周围的外地学生,高声朗读古诗文,琅琅的读书声,远近皆能得闻。此时也正是同学们相互切磋交流之际,各组同学不分彼此,能者为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因此所得的知识不只限于本专业,同时还增强了同学间的友谊。
国专中的各组教师大多为本市著名高校教授,他们上课各具特色,讲课不带讲义,只拿几支粉笔进教室,却都能口若悬河。他们各有风度,有的十分严肃,有的十分随便,但都知识渊博、可爱可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复旦大学胡曲园教授和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童书业教授。胡教授为我们史地组学生讲“唐代史”。他手中除拿粉笔外,还有一支雪茄烟,坐在讲台边,边抽烟边讲课。在讲唐高宗一段时,他讲武则天杀人从自己第一个亲生女儿开始,一直讲到则天后垂拱为止,细细讲来,娓娓动听。童书业教授是位很特殊的先生,给我们史地组学生讲“春秋史”。他不修边幅,常蓬松着头发,穿一件极为普通的旧长衫和一双鞋头已经有破洞的球鞋,手拿一支粉笔走进教室,神态十分严肃。他讲课时年代记得特别清楚,史实更不容置疑,还会不时背上一段《左传》,让同学们特别感兴趣。
国专学生在众多名教授的教学中,既学到了有关的文、史、哲知识,更见识了各位教授的博学和风度,扩大了视野,终生得益。
▲修缮后的无锡国专旧址
“国专精神”就是爱国实干
国专中有地下党组织,领导人为史地组学生于廉。他在国专中威信很高,学习成绩优秀,又爱护同学。年纪最小又特别聪慧的范敬宜,上课有时不专心,喜欢对着老师画漫画,于廉看到后就写了封长信给他,诚挚地规劝他不要浪费青春和才华,要认真读书钻研,力求成才。范敬宜接信后十分感激,也由此改掉了坏习惯,努力攻读,最后成为诗、文、书、画皆出色的全才人物。除了组织课程研讨活动外,于廉还常带领史地组同学观看进步电影和话剧,让大家多与社会接触,接受多方面教育。最难忘的一次活动是1948年端午节,郭沫若先生在“辣斐戏院”演讲,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实际上是藉此抨击腐败的国民党政府。于廉带领着我们史地组十多位同学一起参加。
在这次讲演中,郭沫若先生以史讽今,不畏强暴,散会时,我们看到戏院周围有许多穿黑色衣服的国民党特务。1948年7月,于廉和被国专锡校开除而被沪校王蘧常教务长收容保护的地下党员冯其庸一起离开学校隐蔽起来。新中国成立后,于廉初任北京市市长万里的秘书,后任中华书局副总编辑,2001年初于北京辞世。他是深为国专同学爱戴的学长,是国专沪校中的杰出人物。
国专的办学主旨,唐文治校长在首届开学典礼上说“当以正人心,救民命”为唯一主旨;国专的校训为“致良知”。唐老夫子对学生的教诲格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在国专30年校史中都得到了贯彻。简括一下“国专精神”是什么我觉得这很重要,尤其在当下国学热中,提出蒙尘已久的“无锡国专”,究竟是为了什么?我认为,“国专精神”就是“爱国实干”。用之于今日,就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创造精神上的条件,并付之于行动的实践。
作者:萧善芗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张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