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林 孙坚强
核心观点
警灯对遵纪守法者是安定的光明,对欲行不轨者是严厉的目光。明示的警灯,昭示警察执行的权力是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而依法实行的强制力量,其实际运作状态标志着我们这个社会法治文明的发展水平。从这一意义上说,和谐的警民关系是警灯持续闪烁并愈益明亮的主要能源
车轮滚动,带给公众安全感
上海治安之好有目共睹,其原因可以说出好多。我们从《巡逻现场实录·2017》系列纪录片里,可以找到一个重要原因——警车车轮的不停转动。大家印象深刻的是警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开着警车去处理事务,实际上,上海的警务人员包括辅警还骑着电动车、自行车巡逻现场、抵达现场。
仅仅为了处理接警事务,这些车轮每天大约要滚动在1.7万个接警现场,上海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2.68个接警现场出现这样的车轮。这只是出现在接警现场的车轮,至于24小时巡逻于大街小巷的车轮,那更是不计其数。
警车车轮的不停转动,是在驱动上海治安秩序的持续稳定。我们注意到,每天上海近4万个报警电话中,大约有8000个是求助类和纠纷类电话。当警车到达接警现场并在事情得到妥善解决后驶离现场时,公众可以从当事人的脸上感受到欣慰之情、感谢之情,这是对和谐警民关系切切实实的添砖加瓦。实践表明,当老百姓看到警车和警察,心里就会踏实,就会感到安全。所以,国内外用于测试警民关系的公众安全感调查里,公众是否能够在公共场所经常见到警察是测试的重要指标。从这一意义上说,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的警车车轮的滚动都是必须的,如果警车车轮仅仅滚动于接警现场,老百姓的安全感仍然无从获得。
警灯越亮,警民距离就越近
很多情况下,警车闪着警灯驶往大街小巷和接警现场。实际上,警灯还闪烁在派出所、治安岗亭、道路交通安全设施以及警察的肩上和手上。如果你留意过派出所,你会发现,派出所门口的警灯自打亮的那天起,就未曾灭过。警灯闪烁之处,就有除暴安良的警察之存在,就有老百姓所渴望的安全之存在;警灯闪烁之处,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了,老百姓的求助解决了、纠纷化解了、心里安宁了。老百姓希望看到警灯,和谐警民关系的构建离不开警灯,这么神奇的警灯,要让它更亮。警灯越亮,警察与老百姓的距离就越近。
警灯作为警察存在的一种标志,必须明示而不能暗藏。警灯对遵纪守法者是安定的光明,对欲行不轨者是严厉的目光。明示的警灯,昭示警察执行的权力是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而依法实行的强制力量,其实际运作状态标志着我们这个社会法治文明的发展水平。一方面,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意味着社会治安秩序的维护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保护;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是有效运行警察权的重要保障。从这一意义上说,和谐的警民关系是警灯持续闪烁并愈益明亮的主要能源。
张弛有度,执法与服务并重
纪录片展示给我们的“不断的脚步”清晰地记录着上海警察的职业操守。他们从未停过脚步,也从没有想过停下脚步。而我们感兴趣的并不仅仅是警察不间断地巡逻、及时地赶赴现场以及警灯的闪烁度,而是处置中所体现的警察职业操守的原则或者说是精神,归纳起来,就是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这也是中国警察一以贯之的传承。严格执法的基点在于规范执法,应该说这一切在纪录片里表露得非常清晰;热情服务当属应有之义,这方面的情况想必公众多少都有耳闻目睹。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倾向于认为与一般的服务相比,公众更在乎的是警察执法的公正,毕竟警察的基本使命是预防和处置违法犯罪。本质上说,公正执法是警察的最好服务,警察的公正执法可望得到公众的最大尊重和支持。但警察的执法不是生硬的,为民服务也是警察的职责之一,并且警察具有许多为民服务的条件和优势。某种程度上,公众把警察视为街面上的流动政府。执法与服务如何妥切地一张一弛、相得益彰,看看这部纪录片就知道了。
加强沟通,媒体是重要平台
公众遵纪守法并配合警察的执法活动,这对于警民双方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和谐警民关系的一种体现。看过纪录片的人都可以体会到,当事人不能藐视法律,不要失去理智,始终听从警察指挥,这样才可望把损失降到最低。从更大意义上说,配合警察执法也是为国家节省资源。大家知道,老百姓的报警电话是免费的,警察处理老百姓的报警电话更不会收费,但实际上,这一切并非不消耗资源。
建设和谐警民关系离不开警民双方的沟通,媒体是沟通的重要平台,在自媒体时代,公安机关理当主动答公众之所问、释公众之所疑、解公众之所困,提高沟通效能。在亟需构建更加完善的警民互动、警民互助关系的今天,《巡逻现场实录·2017》的推出可谓适得其时。它真实反映了一线执法巡警的甜酸苦辣,也体现了中国媒体人的职业精神。我们相信上海警方为推进警民关系的建设不会止步于此片的拍摄。简而言之,上海公安机关所有的警务行为都是向和谐警民关系的迈进,上海警察的每一次接处警都是对自己当时入警时不悔承诺的再次实践。
(作者分别为原上海公安学院科研中心主任、研究员,上海市警察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公安研究》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