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进一步提升中外人文交流的品质,第一届中外人文交流高端论坛6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外文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大剧院、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院校机构的专家学者就如何丰富中外人文交流的思想内涵、拓展中外人文交流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讨和交流。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陆建德教授提出,人文交流的前提在于知己知彼,任何文化都是生成和发展的,因此必须避免本质主义式的自我理解倾向,并以开放的世界性视野去接受其它文化所具有的多样性,始终在文化交流中秉持求同存异的理念。
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文化思维对一个国家的国民具有深层次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又影响着国家对外部世界的判断,清朝时期的中国没有对自己的文化定见进行有效的反思,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错误的外交政策,加速了自身的衰败。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曾志教授从媒介的角度出发,指出互联网技术改变了社会面貌和人际交往方式,在这一背景之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构成了基本问题,推崇情感和自我认知的生命传播因此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陈燕通过对2018年海外图书市场的分析指出,随着中国的发展,海外图书对中国的关注不仅呈现出量的增长,而且在深度和广泛度等方面都有了质的提升,并表现出三大特点:对“一带一路”的关注度持续上升,数字化出版的增幅明显,重视中国的重大事件。
《学术月刊》常务副总编姜佑福认为,中国人文社科国际化的困境首先体现在语言交流沟通问题上,其背后实际上涉及了意义诠释的根本问题,以及文明基础上的差异问题,中国的人文社科研究需要为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提供更高的价值,才有可能真正走向国际化。
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查明建则从教育角度指出,从世界和中国的发展趋势来看,人文交流在国家间的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迫切需要具有世界视野、中国情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端外语人才。面对国家的需求和世界发展形势,外语教育应加快转型发展步伐,一方面增强外语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品质,深化学科内涵,提升专业教育质量,另一方面,进行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外语精通、专业能力强、一专多能的国际化人才。查明建认为,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的拓展和深化,需要在深入分析和总结近20年来中外人文交流的成效与不足基础上,对人文交流的一般性规律和理论问题,尤其是对中外文化的可通约性以及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因素”和世界意义,进行深入探讨,加强人文交流的理论研究,为进一步开展中外人文交流与合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指导。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英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举办。上外中英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是教育部在上海外国语大学设立的研究机构,以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机构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强国别区域研究、推动中外人文交流的号召,依托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的传统优势,紧密围绕中外人文交流这一核心理念,积极推动国内外跨院校、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研究。
作者:吴雨伦
编辑:吴雨伦
责任编辑:陆益峰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