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坚定文化自信,传播时代声音”为主题的互联网时代人文内容创新研讨会现场。此次研讨会还盘点了名人堂年度文化大事件,表彰年度优秀写作者。
互联网引发的系列大变革正持续改造着媒体生态。随着融媒体时代深入推进,旧有的媒体内容生产模式、传播渠道与经营理念等也遭受了冲击。互联网时代的人文报道如何体现时代性?如何体现年轻态? 3月30日,在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指导、传媒杂志社、封面传媒主办的以“坚定文化自信,传播时代声音”为主题的互联网时代人文内容创新研讨会上,相关媒体行业从业者、专家学者与文化名人就上述问题展开了探讨,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李敬泽指出,融媒体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业界趋势,媒体应有重新建构内容的意识,力争保持大众传播与文本品质间的平衡,将有品质、有深度的内容传播给大众。
“其实不管我们懂还是不懂,习不习惯,包括我们自身在内的作品的流传、阅读、传播实际上现在已经处在一个融媒体环境中了。”李敬泽指出,融媒体已经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大众传播逐步演化的成果,其趋势不可挡且仍在不断变化:“它是历史发展的一个自然过程。而且我认为,这种变化将是持续不断的。并不是我们一不小心就碰上了。就中国古代而言,过去24史一直在史学家手里。而明代戏曲、小说,带来的大量民间历史的演绎扩散,这就是传播的力量。传播带来了大众化,大众化带来了大众在寻求和建构自己的知识。”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面对层次众多的受众对象、板块复杂的媒介格局和对流量的推崇风气,媒体人又应该如何寻求突破、创新?李敬泽提出:“创新当然重要。但我现在觉得已经不是创新了,而是建构。媒介即内容,这个媒介的变化可不是一个小事儿。这个茶叶,不管是在这个杯子里面泡,还是在那个杯子里面泡,都一样。但媒介的变化,却带来内容的变化,会带来文化的重新建构。”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的融媒体条件下,媒体应该致力于人文内容的建构与创新。
同时,李敬泽也提到,融媒体环境下,追求大众传播度与保持文本品质间的矛盾。他提到自己曾经直播讲“杜甫”的经历,当时约有120万人次收看这一直播:“有120万人看着、听着。这种感觉有点复杂,也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经验。”内容始终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与核心竞争力,在融媒体时代,媒体更应该提升内容的生产、整合、输出和创新能力等,如李敬泽所言,“将有品质、有深度的内容传播到大众中去”。
▲研讨会现场照。
研讨会上,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李舫,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光明日报》文化部主任邓凯,中国青年报副总编辑董时,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张洪忠,新华日报社党委委员、扬子晚报总编辑王文坚,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郭全中,《传媒》杂志社社长、主编杨驰原,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封面传媒董事长兼CEO、华西都市报社社长李鹏等十余位来自各领域的专家也热烈发言。
此次研讨会还盘点了“名人堂·年度文化大事件”,表彰年度优秀写作者。从2014年至今,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持续打造“名人堂·年度文化榜单”,总传播量1亿多。名人堂·2018年度十大诗人、十大作家、十大图书评选自去年12月启动以来,在出版界、文学圈,乃至社会上反响热烈,十天时间超过128万人次投票,全国上百家媒体和网站报道或转载。今年一月,经专家评委票选、参考网络得票,最终评出了三大榜单的获奖者。同时,第三届田园诗歌节和首届中国(乐至)田园诗歌奖活动,也在研讨会上宣布正式启动。
作者:彭丹
图片:主办方供图
编辑:彭丹
责任编辑:陆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