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0日给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乡群众回信,祝贺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勉励乡亲们为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继续团结奋斗。
本报曾于2012年6月下旬,派出报道组探访上海对口帮扶的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记录独龙江的山路天险、独龙族的历史变迁、沪滇两地的对口帮扶,并于当年7月20日在“天下”专刊推出8个整版的《跋涉独龙江》深度报道,从此与可爱可亲的独龙族同胞们结下不解之缘。接下来,请跟着以下这些文字,感受7年前独龙江乡的特别。
几块木板,就是独龙族村寨的桥。
普学华每天都从上面走过,跨越雨季里翻滚的江水。脚下的江水在咆哮,山谷里只有水流的声音。
这个名叫普卡娃的小寨子,坐落在云南西北角的高山中,属于独龙江乡,距离最近的贡山县城,开车也要一整天。
4000多名独龙族人聚居在这块1994平方公里的山地中,西边是邻国缅甸,东面的高黎贡雪山让他们与世隔绝。还好,变化总会来的。在最近的十多年里,独龙族加快了脚步,追赶着山外的世界。
1999年,山里的路修通了。尽管塌方连连,至少有了一条像公路模样的、勉强能开车的路,不再像以前那样,要在马帮踩出来的山路上花掉两三天时间,才能踏入有电话、有商场、有汽车的现代世界。
公路通了,拉动山寨向前的工具也从马帮变成汽车。进入乡政府所在地孔当村的第一眼,就看到一条公路在村口变成了三条,分别往山头、山腰和山脚延伸。去过大城市的村民回来后,把这三条路称为独龙江的“一环”、“二环”和“三环”。
过段时间,有一条路要跨过独龙江直达对岸,还有另一条路要在对岸的山脚下开出来。大家的目标,是最后形成一个“五环”,就是北京奥运的“五环”。在村民们的心里,能与奥运挂上钩,是一件自豪的事情。而且,三环与五环似乎就是同样的概念,至少在字面上是互通的。
三个“环”打通了村里的经脉。“一环”上,是上海对口帮扶所建的孔当村一组、二组,木结构的新房依山而建,房前有自来水,门外有小天井,每个房顶上都飘扬着五星红旗。
“二环”和“三环”穿过的,是村里最热闹的“中心地带”。这里的景象与全国大多数小镇无异——有学校、菜场、杂货店、理发店、用雨布支起来作为房顶的桌球房,还有挂着“欢迎入住”牌子的小招待所。
乡政府对面的客运站里,每天有两班客运车发往山外的县城。车都是由军用吉普改装而成,每次发车前,车顶都堆满了客人的行李,后备箱则摆满备胎。这条在地图上不起眼、在驴友圈中也没啥名气的山间公路,艰险程度超过了绝大部分被各种自驾游车队碾压过的所谓“天路”。路很窄,很多地方只容一车通过,因为路上来来回回也就只有那几辆车。
出了“三环”,从铁板吊桥上越过巨浪翻滚的独龙江,再往山里去,才能走进真正的独龙人生活。木头房子前,衣服晾在雨中——如果这还能称之为“晾”的话。大半年都是雨季,衣服这么挂在屋外淋雨总比堆在家里发霉要好,这算是村里的传统之一。
木屋里始终飘着柴火的味道,终年不灭的火塘挡住了潮湿的空气。猪、狗、猫、鸡都在火塘边穿行,要么就钻进床下睡觉。人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补充火塘里的柴火,上山捡、水里捞,都是办法。
20岁出头的阿力,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坐在火塘前。眼前的火苗在不停蹿动,身边的小猪也在不停拱动。他属于留守村寨的独龙族青年。
地里有一些活儿等着阿力去干,但每天也花不了什么时间,因为山里没有多少田地,能种的作物也就那么几样。阿力种出来的玉米个头很小,味道却奇香。接下来,阿力还会再开垦一些地,种上草果;乡亲们还会再多养一些独龙牛,还要把迎接山外来客度假的小木屋造起来。
看上去,阿力很满意现在的状态。在他眼里,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而且日子也越来越好。去“一环”杂货店买东西的时候,他会时不时发现从没见过的新玩意,比如老板用上了屏幕很大、可以用手指滑动的手机,比如电视里会播男女相亲的节目,比如村里会来一些背着大包、甚至骑着单车的旅游者……
尽管这些事情让阿力觉得很新鲜,但他也只是看看而已。买好东西走回山腰上的家里,火塘里的火苗照旧闪动,屋里的小猪也照旧在床下打呼噜,屋外的玉米苗也照旧在雨中缓慢生长。
阿力的生活平淡得像冬季的独龙江,缓缓的,清澈见底。
但是,日子总有一天会奔涌起来。不知,阿力什么时候准备好。
作者:戴焱淼
实习编辑:吴金娇 编辑:赵征南
责任编辑: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