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术师的时代》新书分享会
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这个名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可能并不十分熟悉,他是德国作家、哲学家。2011年他在德国创办《哲学杂志》并担任主编。在上海书展上,他的新书《魔术师时代——哲学的黄金十年(1919-1929)》中译本出版发行。8月17日,在上海思南公馆,沃尔夫拉姆与上海同济大学的两名年轻学者余明锋和赵千帆共话哲学的黄金十年,共同诊断了现代哲学的病症。
上海书展期间,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参加了数场活动,有讲座、也有主题活动,但在思南公馆的这场活动是唯一一场就《魔术师时代》这本书展开的一次哲学领域的专家交流。三位年轻学者在一起,迸发思想的火花。
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的新书《魔术师时代——哲学的黄金十年(1919-1929)》中译本
沃尔夫拉姆如古希腊人一般写作哲学
同济大学余明锋本专攻德国哲学,他在讲座伊始就说,沃尔夫拉姆如古希腊人一般写作。他说“古希腊人写哲学史就是像我们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先生这样写。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拉尔修的《名哲言行录》,这里面全是好玩的故事。因为古代哲学不是一套一套的学说,而是一个人怎么生活的问题。”
余明锋解释,哲学史是在黑格尔以后才被提升为一门学科。因为黑格尔认为哲学的根本在于它的概念问题是逻辑演变的过程。黑格尔通过将历史逻辑化的哲学的写作方式写就哲学史。但是当前的哲学史写法又有别于黑格尔,强调挖掘史料,从而形成了史学的写法,可以说当前的哲学史并非是哲学。
然而无论是黑格尔还是当前的哲学史的写作方式,都将人物排除在外,将人与观点脱离。这点遭到了尼采的诟病。主要研究尼采的余明锋讲,尼采认为哲学的学说单拿出来是一套一套的错误。哲学的学说相当于从哲学家的生命长出来的植物。不能够离开哲学家的生命本身理解学说,如果离开这个土壤理解植物的话,也就是离开了理解他的恰切的语境。
而沃尔夫拉姆·艾伦伯格的写法,正是将哲学家的学说和他的生命,和他的生命经验,和他所处的时代问题紧密结合起来。是重新反思我们时代的哲学观念的路径。
古希腊哲学《名哲言行录》讲述了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
思想勾连人物,全景式展现德语区哲学的十年
艾伦伯格的新书跨度是十年,但是在这本书中,他只选取了四位哲学家,本雅明、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以及卡西尔。书中他讲述了四位哲学家许多故事,比如说海德格尔和卡西尔的达沃斯辩论,比如说维特根斯坦在火车上预见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但是艾伦伯格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他通过生动的、有血有肉的细节呈现了那个时代。余明锋联想到了贾樟柯的纪录片,贾樟柯的纪录片拍摄一些生活里的故事,但当这故事被串联起来,就获得了一个在某一个定点上不能取得的整全视角。真相不是局部的。只有发现事与事之间的关联性,才能看到真实。
书中四位主角中的本雅明(左)及维特根斯坦(右)
同样来自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副院长赵千帆赞同余明锋的观点。他认为,一方面艾伦伯格从不同的思想家的文本和生活当中援引出很多碎片成立在一起,组成景观。另一方面,他把思想家的思想和他们的生活结合起来,这些生活用西方和德国的词就是“生存”。不仅仅人表现活着,还表现人切切实实在这个世界上开辟的空间,开辟生活的道路,与整个世界冲突与交往。艾伦伯格的新书给读者提供了查阅思想家与其生存之间关联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如果读者能够理解这种联系,能体会到哲学立场和生活方式之间不完全一致性的关系,就会帮助我们通过哲学在生存中寻找我们自己的方式。
四位主角具有奠基性的贡献,为后人确立星座
沃尔夫拉姆的《魔术师时代》,选取的是1919-1929年这十年,距今天正好100年以前。在这十年间,德国哲学所创造的辉煌对于现今的德语区哲学以及全世界哲学依然有莫大的影响力,书中所叙述的四位主角——本雅明、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卡西尔,是当代哲学的奠基人物。维特根斯坦则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本雅明的则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之一。海德格尔至少是三个学派的创始人,卡西尔则是文化哲学的创始人。艾伦伯格称他们是会魔法的魔术师。
书中四位主角中的卡西尔(左)和海德格尔(右)
1919年的德语区处于一个巨大的危机跟灾难之中,这个危机不仅仅是政治上的,当时两个主要说德语的帝国也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这种危机首先是经济上的,当时德国经济已经开始崩盘。同时也是文化上的危机,因为人们也开始感到疑惑,作为一个德国人甚至说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更重要的一点,哲学也处于危机中。
1919年,四位才华横溢的年轻男性,他们刚刚从战争当中饱受创伤地回到平常生活中,他们所要做的不仅仅是重建自己的生活,找出自己的意义,同时他们还要重新探求自己作为哲学家的身份。
赵千帆认为,这四位思想家在艾伦伯格笔下,如星座般组成了特定的格局和特定的形状。星座的存在正是为了确定我们当下所处的方位和时间。辨认星座就是为了有路要走。
如果认识星座是为了要确定我们当下所处的方位和时间,那么三位年轻的哲学家如何评判当前哲学环境?艾伦伯格斩钉截铁,哲学不能教授!缺乏大师可能正是我们时代的病症。
哲学的职业化、学术化摧毁了哲学的当代发展
在对谈过程中,艾伦伯格感叹,当今哲学发展处境,在德语区以及全世界的哲学都是在最低点。哲学领域已经有将近50年没有实现新的创新。他认为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正在于哲学的学术化,哲学家成为了一项职业。然而在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书中所写的四位英雄,他们从来不把哲学作为职业。
哲学职业化过程始于康德,余明锋补充说卢梭是一个浪子,洛克是一个医生,霍布斯是皇室家庭教师,柏拉图是贵族,亚里士多德是皇帝的老师。哲学原本并非职业。艾伦伯格认为,哲学应当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哲学的存在性方式。当我们都想着怎样可以成为教授,怎样发表一些学术期刊。而这些学术期刊的文章当中所写的内容,甚至连这些所谓的哲学家们自己都没有多少的兴趣,那么学术化的发展就成为一种错误的行为。
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
特别是,当前的学术化导致了碎片化,哲学内部的小派别互相攻击。然而在1920年代则是完全不同的面貌,书中的四位主角他们每个人都是不同流派的创始人,但他们会互相交流,对彼此的领域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本质上哲学是同一个领域、同一个东西。康德区分了哲学的世界概念和学院概念。当哲学家不去回答“人是什么”“神是否存在”“人是否是自由”的这些看上去形而上,但充满力量和冲击的问题时,哲学就丧失了世界概念。艾伦伯格强调,当前的哲学在学院概念里面走得太远了。
逻辑思维可以传授,但对事物的深刻认知无法教授
艾伦伯格不仅认为学术化摧毁了哲学,同时,他认为哲学其实是不可能被教授的。现代大学通过一整套的课程设置教授人学习哲学,但是艾伦伯格予以否认,他认为逻辑思维能力确实是可以被传授,人们运用逻辑语言清晰的阐述一类事实以及事物运作规律。却没有任何办法教会人获得那些对于事物深刻的认知,以及哲学上的创新以及新的哲学想法。所以说哲学跟其他的科学是不一样的。就是因为哲学没有一套明确的方法。
然而余明锋却完全不赞同艾伦伯格的看法,他说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首先就提出了何为恰当的哲学方法的问题。康德提出,从我开始哲学才找到正确的方法,然后才成为严格的科学。余明锋强调,且不说亚里士多德是逻辑学的创始人,且不说笛卡儿的代表作就叫《谈谈方法》。还有包括在学院内反哲学的海德格尔。他们都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哲学的恰当方法。“问题就在方法”。
马克斯·韦伯在《以学术为志业》诊断了现代思想状况
即便大师也无法代替你自己通过解决自己的问题
当我们讨论哲学是否可以被传授这个话题。除了谈论哲学研究方法的问题,不得不提另一些人物,他们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哲学思想,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艾伦伯格也正是要恢复这一传统,我们需要一个活生生的的人来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书中四位主角正因为他们在灵魂上是一种神奇的存在,他们只要做自己,他们自己的存在就已经能教会给我们许多道理。
对于言传身教的教授模式,赵千帆却提出了另一个可能存在的陷阱。他认为第一,借用马克斯·韦伯的话,那些在讲坛上告诉你怎么生活的人,千万别信他,他们是骗子。大学里面只能学到苏格拉底怎么说,苏格拉底怎么教人做人的,但你不能够在大学里面找到那个教你做人的人。第二,赵千帆认为即使有大师存在,也不能够完全成为我们的榜样,因为我们必须自己找到自己的道路。当我们把大师的思想当成生存的外现,在生存当中寻找思想内核,其中隐含着一个危险,这个时代每个人必须通过非常有限的,属于个人的理解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苏格拉底曾有这样的论述,哲学家不认识自己的灵魂,就不可能知道自己在写什么,就不知道怎样教育人。因此,哲学家也好,哲学著作、哲学方法都是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都关切人、指向人的内心。对于大众读者来说,哲学家可能都是一个个魔术师,我们正是通过魔术师们发现了哲学的无穷魅力。
相关链接:
作者:童毅影
编辑:袁琭璐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