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飞机研制试飞过程设计师们承受着怎样的心理压力,法官邹碧华如何解读法治的根基是信任,“张江女”又是如何办起自己的制药公司,城市新地标“上海中心”又是怎样建成的?在昨天闭幕的2015年上海市文艺工作会议上,记者获悉,一批聚焦重大工程和社会热点的“上海出品”文艺作品,将在不久之后亮相舞台、荧屏和文学刊物,讲述各行各业发生在当下的故事。
新技术的发展引人瞩目,其中的话题热点是否可以“转码”成为话剧舞台选题?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正在创作的话剧《起飞在即》,“主角”正是国产“大飞机”。为了让有限的舞台容下这个大家伙,主创跟踪大飞机工程已经1年多。去年3月,编剧赵潋就深入中国商用飞机公司体验生活。主创见证了大飞机的研制,跟随飞机在西安、成都、北京、珠海等地实验和试飞。“在我的创作经历中,这部作品的初稿是最难产的。”赵潋告诉记者,和最初的预想不同,大飞机制造可不是设计图纸,按部就班制造那么简单,它还涉及研制、试飞、保障等一系列环节,因而,大飞机设计、制造和飞行人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和风险是常人无法想象的,然而在这种高度理性的工作中,他们也有着鲜活和可爱的一面。所以在“大题材”的表达上,她希望花更多的笔墨来表现这群“大飞机人”在高强度高压力职业下,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生活。报告文学作家陆幸生也以文字见证浦东“上海中心”的建设。他深入“上海中心”建设工地,历时数月采访,获得大量第一手素材,正着手创作长篇纪实作品《欲与天公试比高——“上海中心”记》。
不仅有反映城市建设和高新技术成果的作品,“上海出品”也着力讲述好平凡人的故事。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致力司法改革,改善律师执业环境,“燃灯者”的精神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反响。上海文艺创作者也准备以他为主角,创作话剧、越剧等作品。尽管有创作沪剧《挑山女人》的成功经验,编剧李莉仍然颇感压力,“如何在舞台上表现当代先进人物?如何让现实中的先进人物艺术地生动立体起来?如何使观众在艺术感染的氛围中,体悟‘燃灯者’的要义?”这些都考验着戏曲人对现代题材的把握。
上海作家滕肖澜近些年一直专注写作“上海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继去年摘得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美丽的日子》之后,她又以亲身经历为题材,完成新作,讲述围绕两代“机场人”的人生故事。
在影视剧创作中,“空巢”“海归”“反腐”等社会热点成为高频词。反腐题材影片《生死线》讲述反贪人员成浩历经生死考验,奉命押送外逃贪官回国自首。面对这个厚重严肃的选题,编剧贺子壮十分慎重,剧本历经八九稿的打磨,直至今年3月正式立项筹备。电影《空巢》讲述空巢老人因缺乏家人关心,陷入诈骗者圈套的故事。而上影计划出品的另一部电影则把镜头对准90后留学生的海外生活。
面对一系列重大题材和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很多主创都说,只有按照不同文艺样式的艺术规律创作,不断提升作品质量水准,在市场中站得住脚,才能经得住时间和观众的检验。
文汇报记者黄启哲 王磊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