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家齐
如何打造京剧新编剧目是一个大话题。徐建融先生的文章《“看戏”和“看角”》(刊2月7日“笔会”)对拙文《新编精品剧目要注重推广》(刊1月7日“笔会”)所论进行了广泛得多的补充。但是有一点想探讨的,就是徐先生所说程砚秋等著名演员之所以能把一出新戏演好,还因为他们有“编剧”的意识和能力,这种“编剧能力”,是否可以换一种说法,就是“戏剧创作必须经由舞台打磨”。文学剧本其实只是剧本的一半,另一半则需要在舞台上打磨,而且需要经过很多年,甚至演出上百场来予以打磨。而现在的新戏,有一批具备打磨的潜质,但是几乎都缺乏舞台打磨。
据说《龙凤呈祥》最初也不是现在这个版本,后来是经过了马连良的改编,加重了乔玄的戏份。麒派和马派的《四进士》,演来有着明显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出戏都是有待继续打磨的。徐先生对于新编京剧的批评,我大体同意,但是我想,《失空斩》最早上演的时候,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是经过了数十次的修改,才逐步成熟起来。程砚秋创排过许多新戏,有成功的如《锁麟囊》《梅妃》《荒山泪》,但是也有不成功的剧目。所以我以为一是要鼓励多演出新戏,二也要允许失败。即便是京剧名家的演出,也应该允许批评。按近数十年来的创作,站得住脚的剧目恐怕不足十分之一,即使这少数几个剧目,也还有待打磨。但是只要有十来部好戏,就是可喜的收获,就应该放手让各个剧团都来演。关于京剧新编剧目,梅兰芳提出过一个准则,叫做“留住老观众,争取新观众”,他这个标准是很经典的。徐先生批评一些京剧新戏不像京剧了,有些就因为偏离了这个标准。按这个标准来度量,即便是创排很早的《曹操与杨修》是否留住了老观众,也还是可以探讨的。
多年前京沪联合创排的《大唐贵妃》,也受到过一些批评。北京曾经一度想独立上演,没有成功,这大概就是因为与上海方面协商未妥。但是这个戏有从前梅兰芳的《太真外传》的基础,我想至少不能说是无法打磨的。我总觉得眼下对待新戏,有点儿像收藏名画,平日里束之高阁,仅仅每年拿出来晒一两次太阳,顺便观赏一番,当然不能再添减它几笔。但是戏剧作品是必须经由舞台打磨的,有时候需要大动斧钺,岂止是添减几笔而已!
振兴京剧,有太多的话题需要探讨。谨希望得到徐建融先生,以及更多热心于京剧的人士的呼应和指教。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