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怡倩
在文学史上,很多作家的处女作就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比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小仲马的 《茶花女》、莫泊桑的 《羊脂球》、简·奥斯汀的 《理智与情感》 等,而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在写他最著名的《局外人》之前,24岁那年已经写了第一本虚无主义小说《快乐的死》,但因为完成度的问题,此书直至他去世后才得以出版。日前,上海文艺出版社翻译出版了此书,这也是此书首次出中文版。
阿尔贝·加缪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哲学家,“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家之一。处女作 《快乐的死》 几乎涵盖了加缪所有的创作和思考的关键词,而且技巧完美,青年加缪的锐气、敏感和热情在此书中展露无遗。
它以游戏人生的情节设计,探讨生命的意义
《快乐的死》 讲述了主人公梅尔索精心设计了一场谋杀从而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利用这笔钱他开始追求自己曾经向往的快乐生活,然后事实却是,有了钱的梅尔索依然不快乐,越富有越孤独,越自由越彷徨。小说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谋杀案之前梅尔索的生活:贫穷而孤独,生活按部就班、了无生趣;第二部分是谋杀案之后的梅尔索:获得了巨额财富,但孤独仍然如影随形,四处游历,但还是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直至最后因疾病而迎来了死亡。在生命的最后,主人公梅尔索方才领悟:快乐的奥秘在于“向死而生”,“他成了众石子间的一颗石子,在内心的喜悦中,回归静止世界的真相”。
写作 《快乐的死》 时,加缪正处于失恋的痛苦之中,那是一种“毫无热情且爱情已无法融于其中的孤寂”。1934年,年仅21岁的加缪娶了年轻美丽但吸毒成瘾的阿尔及利亚少女西蒙娜·依埃,他一心想挽救她,但竭尽全力也无济于事。一年后两人分手。1959年,在去世前一年,加缪在给密友的信中写道“我所热爱和忠实的第一个人逃离了我,因为毒品,因为背叛。也许许多事情都缘于此,缘于空虚,缘于对更深刻痛苦的恐惧,然而我已经接受了如此多的痛苦,但是从那之后,反过来,我逃离了所有的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想要所有人都逃离我。”也因此,故事中的主人公梅尔索如是感悟:“人生显得如此遥远,他孑然一身,对于一切和自己都漠然无感。”
在小说中,加缪塑造了一个孤单、敏感的社会边缘人梅尔索,精神上和世界的疏离使他每一天都处在煎熬当中。小说以游戏人生的情节设计,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如何才能感受到自我的满足和生命的喜悦? 如何才能在无法逃避的虚无和荒诞中获得幸福和尊严? 这是加缪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而问题的发端和答案都埋藏在这本生前未能出版的处女作里。
它是一颗饱满的种子,孕育出日后累累的果实
从 《快乐的死》 中很容易找到加缪的成名作 《局外人》 的影子,就连书的腰封也提示了其中的联系:“梅尔索的艰困的探索,预告了日后默尔索的方向。”从某种意义而言,《快乐的死》是前传,是青春豪华版的 《局外人》,场景更绚烂浮夸,言辞更锐利热烈,然而主题和气质一脉相承。《快乐的死》和 《局外人》 都是以杀人作为主人公思考“存在”的转折点———在 《快乐的死》 里梅尔索通过离群索居的思考最终达致了自我确认,而在 《局外人》 里则是通过不公平的审讯、关押和处决,迫使默尔索置身于义无反顾的“存在”觉醒中。
长期研究加缪的哈工大人文学院副教授牛竞安指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加缪的思想反而比他同时期的某些知名作家更具有普遍性。他对于平庸和苦难的关注,使得他比一般作家更接地气。即使是常人眼里破败、苦痛和贫瘠的生活,他也是真心地爱且努力寻找其中的美。荒诞感、与生活的疏离等恐怕是现代人的平常经验,但是如何反抗荒诞以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自觉与智慧还是需要我们再认识的。”
加缪曾列出他心爱的十个词:世界、痛苦、大地、母亲、人类、沙漠、荣誉、苦难、夏日、大海。这些词在他的处女作 《快乐的死》 里初露端倪,继而在 《局外人》 《西西弗的神话》 等作品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一直延续到他未完成的遗作 《第一人》 之中。如果说《局外人》 和 《西西弗的神话》 是加缪之后的创作母体,那么处女作 《快乐的死》 无疑就是一颗饱满的种子,它孕育并滋养了加缪所有关于生命意义的强烈哲学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