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长颈鹿有‘高血压’,低头喝水时却不会脑溢血?”“所谓爱情楷模鸳鸯,其实是鸟类中的花心男,还是‘别羡鸳鸯更别羡仙’了。”把科普写成段子,会有什么后果? 后果就是,超级受欢迎!《博物》杂志的官方微博账号在张辰亮的努力下已拥有562万粉丝,而他撰写的新书 《海错图笔记》 预售期间就已经脱销,需紧急加印;另一本以亲身经验介绍观赏植物的新书《掌中花园》刚刚出版也大受欢迎。近年来博物类图书日益走红,除了轻松幽默的文笔和丰富精深的知识外,此类图书倡导的宁静守真质朴古拙的情志也悄然风行。越来越多年轻人眼中,探秘自然成了热爱生活、回归自我的生活方式。
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普“对谈”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清代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聂璜绘制的《海错图》,共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门和脊索动物门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是一本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的奇书。但因时代所限,书中也有很多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的描述来绘制外形,难免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正因如此,从小就喜爱海洋生物的昆虫学硕士张辰亮,从今天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了分析考证,从聂璜的文字和画作中发现蛛丝马迹,辨别虚实真伪,一步步推理分析,最后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
比如贻贝,有个令人费解的俗名叫“淡菜”,为什么呢? 《海错图》里解释说:“潮汐虽往来于期间,其性必嗜淡水于泉石间,故恋恋不迁。此淡菜之所由以得名也。”用大白话说就是,贻贝长在泉水入海处的石头上,退潮了也不回到大海,一定是因为它更喜欢淡水,故名淡菜。但张辰亮认为这个理由站不住脚。“确实有个别贻贝种类是淡水的,但都很小,没有食用价值。被称为淡菜的都是大型的海生贻贝,它们长在泉水入海处,不是爱好淡水,是因为这里有礁石可以附着。聂璜光看见泉水入海处贻贝多,却不知道没有淡水的海底礁石上贻贝照样多,而且品质更好。”于是他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清稗类钞》 里的说法更合理些:“淡菜为蚌属,以曝干时不加食盐,故名。”确实,做贻贝干只需先把它煮开口,再挖出肉晒干就行,不用加盐,自然“淡”了。“至于‘菜’,我觉得是因为贻贝易得,沿海人已经把它视为和蔬菜一样寻常的食物了。就像潮汕人管盐水煮鱼叫‘鱼饭’一样。以鱼为饭,以贝为菜,这就是海边人的日常。”
对海洋生物兴趣浓厚的张辰亮,为了写好此书,除了翻阅各种资料外,还花了一年半的时间,陆续去了辽宁、福建、广东、广西、天津,还去了日本、泰国等地搜集素材、实地考证。于是,30篇精彩的海洋生物探查笔记,50余张清代古书原版图,200余张物种照片,使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海错图笔记》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科普“对谈”,一次详解清代海洋生物的博物之旅。
必须幽默,试图像做广告那样去做科普
国内原创的科普图书一直被诟病“有知识,没意思”,从内容到形式都较为传统,甩不掉教材式读物的腔调。与之相比,这本《海错图笔记》中既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故纸堆里的考据,还有国人和大海之间的逸事,甚至还有以海产品为主材的餐饮建议,让人读起来轻松愉悦、兴致盎然。
最大的亮点就是作者通俗幽默、鲜活生动的文字。比如说到传说中的“海和尚”,张辰亮分析下来认为就是棱皮龟,他这样介绍,棱皮龟“是狂热的水母爱好者,每天能吃掉大概500多公斤的水母。吃了千百年,最近出事了。有一群叫人类的动物,发明了一种叫塑料袋的东西,并将它们随地乱扔。漂在海中的塑料袋被棱皮龟当作水母,一口吃下。满肚子塑料袋的结果,自然是死亡。”接着他又说:“还有一件事也是要命的。刚出壳的小龟的性别是由气温决定的。温度高时就发育成雌性,温度低就变成雄性。随着全球气候异常,原本合理的雌雄比例被打破,这非常不利于繁衍后代。”寥寥几句,不但清晰生动地揭示了棱皮龟的习性特征和繁殖生态,还将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的理念也贯穿在其中。
由张辰亮打理的“博物杂志”微博账号,现在的粉丝量已经超过562万,而正是通过这个既专业又亲民的科普知识集结地,张辰亮了解了大家的兴趣点并摸索出大家喜欢的沟通方式,这对他寻找合适的科普选题和语言风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经常有网友留言问张辰亮“怎么种花?”“什么花好打理?”“按照卖花人说的方法来养怎么还养死了?”“我每天精心照顾为什么花总是死?”类似的问题实在太多了,于是他开始亲身实践,一边种盆栽,一边用文字和相机记录它们的状态,长出效果后继续观察长势,把其间需要注意的要点都记录下来。当他觉得这样养盆栽真正靠谱后,再把它写成文章,最后才有了这本刚刚出版的《掌中花园》。
严谨的专业态度加上接地气的选题和轻松幽默的文风,成就了这股“博物图书热”。他说,既然科普就是给科学做广告,所以要像做广告那样去做科普,如果能把科普写成段子,大家乐于传播就更好了,因为“科普的目的毕竟是越‘普’越好”。
文汇报记者 周怡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