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预计全国将有750万的高校应届毕业生,加上每年以数十万递增的海归,以及未就业的往届生——大学生就业,仍然“压力山大”。
临近毕业季,4、5月份正是企业招聘高峰,春季校园招聘如火如荼。眼下,除了少数幸运儿已签约、敲定“饭碗”外,很多应届生生仍奔走于招聘、宣讲、笔试、面试,“争取最后的机会”。
根据一些业内专家的研判,今年除了继续延续往年专业“冷热”差异大、理工科热于文科的“行情”外,受宏观经济层面影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应届毕业生就业也随之出现了“新常态”:传统行业招聘岗位有所萎缩,新兴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猛增。对大学生来说,最直接的变化莫过于——进名气、大公司的机会相对过去要有所减少,大量的中小企业却开始高薪揽才。
专业“冷热”不均,工科依然是香饽饽
往年大学生招聘季,“国考热”是必然上演的一道风景。今年,国考虽有所“退烧”,但公务员岗位对部分应届毕业生仍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今年,上海首次推出选调生考试,这是上海第一次面向北京和长三角地区15所顶尖高校的选调生招聘考试。所谓选调生,按一些高校就业办负责人的说法,相当于公务员队伍人才储备计划,按今年的招募条件,基本面向985、211高校开放。据已经参加过面试的考生透露,500名进入最终面试的应届生中,仅上海交大就占到了50多人。由此可见,具有发展潜力的公务员岗位,竞争仍然非常激烈。
过去一个月,笔者先后采访了沪上近20所高校不同专业的应届生和部分职业院校的学生、老师。截至目前,本科应届生的总体就业情况并不乐观,有学生直言,“班级的签约率不高。”
从发自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看,高校不同专业“冷热”差异甚大。热门的金融、会计等专业,今年的就业率遥遥领先。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贸大学、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等院校和各高校金融会计类专业的本科生中,选择就业的占多数,且多数已签约。上海外贸大学会计专业应届生小胡说,班上28人除了2人深造外,其他20多人基本都找到了满意的工作;类似的情况还出现在上海大学、东华大学等沪上其他综合性大学金融财会专业。
工科专业和往年一样,在毕业生就业上依然表现得比较坚挺。在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上海大学等院校,来自通信、计算机、电子信息、微电子、机械等工科专业的受访同学表示,“本专业的工作还是很好找的”,“身边的人少则二三份offer,多则在七八份的offer里纠结。”
除此之外,沪上一些非985、非211大学的特色专业,就业情况也很理想。上海海事大学的航运和轮机、上海海洋大学的水产、东华大学的服装设计与工程等,据受访的专业同学和学校老师介绍,“行业内找到比较满意的工作很容易”。
文科专业的就业难度,今年依旧。诸如新闻学、文学、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不少应届毕业生反映,就业相对不容易。
相比高校,职业院校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则受到了市场热捧。除了“开挖掘机”收入高,数控、焊接、模具等专业的职业教育毕业生供不应求。
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的一位老师说,该学校是江南造船集团专门为培养员工而设。像焊接专业不仅招走本校100%的学生,每年还要在江苏、浙江等地再招一批才勉强‘够用’。”上海工程技术学院模具专业的学生也表示,有不少企业早早就来学校“预订”毕业生了。
到小公司就业,创业企业机会多
找个有潜力的创业企业作为进军职场的“第一步”,越来越多的90后毕业生正跃跃欲试。
在目前各高校的校园招聘中,中小企业联合宣讲会接连不断,甚至因为场次过于密集,不少大学还专门为其预留了场地。浏览应届生、智联、前程无忧等招聘网站,每天更新的“应届生职位”里,占七八成的是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型的占到其中多数。
在今年的就业市场上,“互联网+”正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既有“高大上”的金融、投资、科技等,也革新了文化、健康、教育,乃至美甲、网络订餐、外卖等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
“帮助年轻人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降低出境旅游的门槛,减轻自由出境旅游的决策,让年轻人能走的更远”。复旦大学的文艺青年易言(化名)热爱旅行,经历实习半年后,已决定加盟一家新兴的创业企业。
“金融+媒体+旅游+互联网”——谈及企业的“性质”,易言这样概括。大四还剩一个“尾巴”,但易言无暇享受校园生活的闲暇,她目前正在带领一群90后的小伙伴,着手开发一款P2P的分期旅游体验平台。这个名为“首付游”的平台推出仅3个月,就设计了31个DIY旅游产品,覆盖十几个国家地区,已有数百人通过这个平台轻松出境自由行。
到类似的创业企业就业还有就读上海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小王,他放弃了业内知名企业的工作机会,转而加入一家新兴券商,看中的是未来在金融平台的发展机会。设计专业毕业生小陈则干脆在投简历时,“绕开”了大型企业和集团,“专注创新企业,薪水更高也更加自由”。
一些高校就业专家分析,从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一定程度上已出现了“结构性”失业的苗头——用人市场上的岗位明明不少,但碍于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普遍热衷于传统行业、知名企业,这直接导致大学生观望情绪浓重、部分学校、专业签约率不高等情况。
有业内人士直言,伴随经济步入新常态,大学生的就业也将进入新常态:新兴产业涌现着大量的中小企业,其中有不少是高潜力的创业企业,而它们提供的岗位从数量上正在替代传统的“高大上”企业提供的市场招聘岗位数量。“从岗位数量看来,今年的用人需求并不比去年少,应届生一定要调整心态,在就业时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
在校创业攒经验,争取扶持政策多
创业,也日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条途径。随着越来越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启动自己的创业项目,毕业临近时,已是他们公司扩张时。
上海政法学院的健身达人小杰,高中时代就在家乡经营过健身房,现在,他已是学校“心动力”健身俱乐部的创始人。成为老板前,小杰走过一段曲线创业路。“那时先和大公司合作,在学校对面承担了较高的房租,耐心做了一年健身房项目,承受了一些亏损。”但这段经历给小杰带来了无形的财富:做出了口碑,积攒了人气,形成了一定的校园客户基础。
后来,小杰表达了渴望创业的意向,并获得了学校的大力支持。最初,当“心动力”健身俱乐部从校外迁往校内时,学校提供了一定时间段内免场地租金和水电费用的优惠政策。而俱乐部里价值几十万的健身器械,则是小杰高中时在家乡做健身房项目的积累。“在创业这条路上,我还处于起步阶段”。
沪上高校目前大多都设立了专门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部门,而点开各高校的就业网站首页,也能在醒目位置上看到创业政策信息,并在日常教学里开设关于创业创新的课程。可以说,从政策层面,到高校、企业,社会都在为大学生创业“造势”,提供方方面面的政策、指导、资金支持等。比如,对于创业的大学生,上海市大学生科创基金会给予无偿立项和资助;各区政府对大学生创业也给予各种政策扶持。如“杨浦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金”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资金+场地+配套服务”;浦东新区2015年创业政策,相比普通市民,为毕业5年内毕业生提供更多创业补贴。
文汇报实习生 储舒婷
友情链接 |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 上海静安 | 上海秀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