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时代的城市通常被视作生产地点,林立的工厂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但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城市更多地被视作具有美学意义的地点,更注重人的消费、体验、符号、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文化涵义。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开始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第三产业繁荣、知识经济腾飞,于是就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城市发展如何适应后工业化时代的需要?
由特里·克拉克和丹尼尔·西尔为首的新芝加哥学派创立的场景理论,成为国际上分析后工业时代城市的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对于我国一些发展较快的城市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近日,两人合作出版的《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引进。
为何文化中心建的越多,软件和互联网企业就会越多?
所谓场景,是指一个地方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当一个社区变成一个场景时,它可以成为培养各类精神的地方。举例来说,在陆家嘴的金融机构中工作的白领们,闲暇时刻在当地遍布的咖啡厅中休憩、谈工作,下班后去附近的商场购物或是去电影院看电影;退休后的老人们在广场或空地跳舞、打太极拳、唱歌。这些生活中常见到的景象构成了不同的场景,因此场景是人们对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的定义。
在《场景》这本书中,把咖啡厅、电影院、广场等称为“舒适物”,这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能够给人带来愉悦,但又很难从经济上量化的东西。比方说工厂的厂房、开发商销售的楼房都可以计算出商业回报,所以属于资产的概念;而公寓楼附近新增的剧院、公园、小湖、广场能改善居住环境,让住户更愉悦,房价也会涨得快,但却无法计算出增值了多少,因此都属于舒适物的概念。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恩里克·莫雷迪在《新就业经济学》这本书中谈到,创意产业(莫雷迪指互联网及软件开发等)给它聚集的社区带来“好工作”和“高薪水”,而且对地方经济的影响比直接效益更加深远。吸引一个科学家或者软件工程师到城市来会激发一种乘数效应,使提供本地服务的就业机会和薪资增加。莫雷迪举了一个具体例子:旧金山的推特公司每引进一个软件工程师,社区里就会多出五个新岗位,比如咖啡师、私人教练、医生和出租车司机等。因此,虽然创意产业永远不会成为美国主要的工作岗位来源,但是它对美国社区的经济有超过比例的巨大影响。多数行业都有乘数效应,但创意产业的乘数效应最大,比制造业大三倍。
而《场景》这本书中进一步研究了哪些场景能对创意产业形成正面影响。比如通过对美国和加拿大一些城市娱乐中心区域的研究发现,在剧院、影院以及相关行业如后期制作、经纪人公司等集中的文化中心区域,文娱产业工作者数量越多,创意产业从业者就越多。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后工业化的城市里,兴建越多的影院、剧院等文化娱乐设施集中的区域,当地的软件或互联网公司就越多。
这个结论充分证明,文化艺术、娱乐产业除了本身创造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外,还能吸引更多的创意产业,但前提是当地有文化中心区域。这或许能给上海带来一定启示,如果想要发展更多的软件或互联网企业,首先得兴建更多的文化中心或文化广场。
不过,基于美国和加拿大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是否一定适合中国或适合上海,似乎还得再反复考量。
为何学习武术的武馆会成为不同族群美国人建立联系的场景?
实际上,《场景》一书中提到的各种复杂场景有15个维度,对应了不同的行业或社区。并且场景也并非仅用来促进经济发展,它还能塑造生活模式。比方说书中提到发生在美国的一个有趣的例子:许多贫穷的艺术家聚居到了一个房租便宜的社区——通常这里犯罪率比较高,但是艺术家们数量增多改变了这里的氛围,他们的艺术创作活动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品质,于是又有很多追捧艺术的白领和大学生搬进了这个社区,结果却导致房租上涨,以至于那些穷艺术家们和原先住在这里的住户们再也付不起租金因而不得不搬走。最终结果就是,由于一批贫穷艺术家来住过,这个居民社区大幅降低了犯罪率并且整体中产阶级化了。
此外,场景还可以用来加深各个人群之间的联系。书中提供的一个例子可能会让中国读者感到既熟悉又陌生,那就是武馆。在美国,人们对武术的认同度很高。公园、基督教青年会和公立学校中会经常放映《猛龙过江》《空手道小子》《功夫熊猫》之类的武术电影,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精英阶层以及只是在周五晚上看场电影放松的普通美国人都喜爱看。由于武术文化的流行,武馆已经成为美国一种能够兼容并蓄、吸收各种不同群体的文化纽带。
学者约瑟夫·伊在2009年出版过一本名为《上帝与南区的空手道》的书,其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一个男孩的母亲对公立小学非常失望,因为公立小学推行的“快乐教育”避免让学生之间有成绩上的竞争。但是幸运的是这个小男孩喜欢唐手道(中国武术的旧称),而唐手道中有明确的白带、黄带等级别晋升,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更高段位。这位母亲认为孩子通过学习唐手道塑造了性格,懂得了什么是纪律和荣誉,这些都弥补了公立小学教育的缺失。
美国的武术俱乐部不仅仅是中国武术,还有空手道、跆拳道等等,但是同为儒家文化圈有着相近的价值观,修炼武术的美国人被要求背诵关于道德的句子、撰写散文,甚至还要学习诗歌。通过这些形式,儒家文化对许多美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武术修炼过程中所必须的纪律、忍耐、勤奋以及奉献精神,是让美国人对其认同的原因。武术学员们在训练结束后必须念诵对家庭和国家忠诚的句子,以及打扫清理训练场地等等,对许多青少年来说是学到了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前文提到的学者约瑟夫·伊就写过一个例子:一个早年在混街头帮派的年轻人,自从修炼武术后就告别了街头小混混的生活。对不少底层的美国青少年来说,混街头帮派几乎是没有选择的选择,祈祷自己能活到20岁就是不少人最大的愿望了。但是武馆给了他们另一种可能性,在武馆内和师兄弟一起学习武术给了他们一个群体,让他们不用再去从帮派中寻找归属感。因此,《场景》一书的作者认为武馆为很多美国人提供了一个群体融合的场景。
中国的情况和美国完全不同,因此,对场景理论的应用绝不可照搬照抄。但如何通过场景的建立,让青少年发展更广泛的兴趣爱好,并且在虚拟社交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建立起真实的人际交往纽带,书中所讲到的案例和理论仍然可以给我们不少启发。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如何将场景理论本土化,使其对促进后工业化城市的发展、拉动文化消费、促进创意产业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作者:卫中
编辑:卫中
责任编辑:王彦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