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上海文学艺术翻译奖(以下简称“翻译奖”)今天正式宣布推出。
作为中国首个既包括文学翻译又包括舞台和影视表演艺术翻译的奖项,这一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奖项,对标国际最高水平,旨在积极打造一个立足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高规格、高品质、高影响力的文学艺术翻译奖项,推动新时代上海文学、艺术翻译事业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翻译奖”不仅涵盖文学出版领域,还涉及展出、展演、展映的戏剧、电影等各类文学艺术作品。主办方希望通过“翻译奖”的创办,不仅提升上海作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码头”的能级,推动上海国际文化翻译中心建设,让全中国、全世界的优秀文艺作品更多地来沪出版、展出、展演、展映;一方面将助推上海原创文艺作品“源头”建设,进一步用好用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着力推出更多“上海原创”,推进新时代的上海文艺创作更好地走向全国、拥抱世界。缘何创办文学艺术翻译奖?
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与历史积淀所期。
近代以来,上海就是中外文艺交流的“大码头”,在文学上更有“外国文学翻译摇篮”的美誉,拥有傅雷、戴望舒、孙大雨、草婴、方平、钱春绮等众多名家及作品。上世纪的二、三、四十年代,当时的文坛主将如鲁迅、茅盾、郑振铎、巴金等都在文学创作的同时,大力译介外国文学作品;戏剧、电影、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同样是人杰辈出、作品丰富,李叔同、陈歌辛、郑正秋、徐悲鸿等人一边从事翻译,引进了大量世界优秀文艺作品和理论著作;一边开展原创,不少优秀的作品被翻译到了海外,传播广远,成为佳话,他们都是中外文艺互相交流、彼此推动的典型。
这也是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所盼。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新时代的上海传承、延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文化底蕴和精神,“翻译奖”的创设,有望成为新时代上海文艺翻译事业继往开来的新平台、新引擎。
而在今年年初,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上,有五位市政协委员提出了“关于设立翻译奖,打响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品牌的建议”的提案(0858号),呼吁在上海成立文学艺术翻译奖。这使得设置“翻译奖”的愿望更为迫切。
如何申报参与“翻译奖”?
首届“翻译奖”将于2020年正式启动,申报作品的出版或展演年限为2014年1月1日起至2018年12月31日。以后拟定为每3年举办一届。
“翻译奖”的评选和表彰对象为近年来专业水平上乘、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文学、艺术翻译作品。作品能有效地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思想文化交流与文艺事业、文化产业合作;能准确地移译原作的各种信息和文化符码,符合翻译伦理和艺术标准并有一定的创造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良好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在译入语读者群和译入语社会中的影响)。
作为地域性奖项,在评奖年限内的评奖作品及翻译者范围包括:将上海出版或上海原创的以及上海作者(暂限当前上海户籍或上海市居住证)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翻译为外文,并正式出版、进入当地市场或公开演出、上映、展出的翻译者;将国外文学、艺术作品翻译为中文,并在上海正式出版或在上海公开演出、上映、展出的翻译者;上海翻译工作者(暂限当前上海户籍或上海市居住证)翻译中、外文的文学、艺术作品,正式出版并进入当地市场或公开演出、上映、展出的。
“翻译奖”将花落谁家?
“翻译奖”组委会由各主承办单位构成,并建立评委库和评委会,评委库成员为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翻译的专家、学者。
由他们评选出的“翻译奖”受益人为翻译者,评奖只在申报时在世的翻译者的作品中进行。
“翻译奖”将分设文学翻译奖和表演艺术翻译奖两个大类。
其中文学翻译奖涵盖:中译外(首届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5部作品及翻译者(或以下);外译中(首届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5部作品及翻译者(或以下)。
而表演艺术翻译奖(舞台表演、影视表演)也分为:中译外(首届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中国周边国家主要语种)5部作品及翻译者(或以下);外译中(首届仅限英、法、德、日、俄、西班牙、阿拉伯、中国周边其他国家主要语种)5部作品及翻译者(或以下)。
据悉,为保障评奖的公平、公开、公正,组委会还将设立由专业领域、相关部门专家组成的监督小组。
作者:黄启哲
编辑:黄启哲
图:叶辰亮摄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