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多时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决不掉队》节目组跋涉数万公里,深入全国600多个贫困村庄,累计带回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实素材超过一万小时。
四季节目连轴上,东方卫视《我们在行动》邀名人、请明星、携手企业家,善用流量、借助“外脑”,搭建起扶贫的整合平台,已在23个贫困县推出25款产品,总销售额已破九亿元。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自2016年10月《脱贫大决战》在河南卫视播出,扶贫类节目在各地荧屏的可见度日益提升。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标定扶贫类节目是否令人满意,在于贫困群众能否通过节目真正获益。因此,当这类节目从早期的聚焦扶贫工作闪光点,到如今以多样模式拓宽扶贫渠道,电视已从单纯的时代记录者,演变为在脱贫攻坚战中动了真格的“奇迹”缔造人。
以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做好扶贫攻坚的“酵母”
最新一期《我们在行动》,节目制片人兼主持陈蓉,演员胡可、高伟光,歌手连淮伟与甘肃德美地缘现代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田选宾一同走进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在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当了四天三晚“新村民”。类似地,《脱贫大决战》每期节目也会邀请公众人物走进贫困乡村。
这些年来,“明星观察员”“脱贫体验官”几乎成为扶贫节目的标配。海霞、水均益、邓亚萍、潘石屹、蔡国庆、张艺兴等社会各界名人纷纷走进大地深处。扶贫路上,名人效应是赚流量、争收视吗?
不妨看看节目录制过程:从关中寒冬的迎风踏雪、云南山间的艰难跋涉、岭南梯田上的默默耕耘,到贵北蜂谷的细心探寻,所邀名人不止个个零片酬,还与乡亲们住在一起,脚踩真正的泥土。再听听制片人说:陈蓉把节目比喻成“信息链接平台”“资源整合器”“扶贫的酵母”。在她看来,名人明星具备号召力,企业家有资金、懂市场,科研人员掌握技术,这些人若单打独斗战脱贫效果可能不明显,可一旦将他们链接到一起,不仅能抵达更为广泛的社会受众面,更能将各类社会资源融汇贯通。
《我们在行动》能到一处成一回,有自己的独门“配方”:在田野调查、深入思考后,为当地挑一款有特色有潜力的农产品,辅以品牌包装、产品宣传、技术支持、市场对接等“一条龙”脱贫方案。如陕西刘卓村,节目组通过设计“爷爷的面”品牌故事,挽救了一门近乎失传的非遗手艺。又如云南楚雄,节目组从彝绣销售渠道过于单一这个症结切入,为民间绣娘与服饰龙头企业牵线搭桥。拥有更广阔平台优势的《决不掉队》,借助央视的公信力,组织推出了湖北竹山的“带薪培训就业”扶贫、内蒙古海拉尔的旅游扶贫、江西瑞金的“互联网+医疗+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累计为贫困地区带去近千万元的公益资金及扶贫资源,惠及百余万贫困人群。
正如陈蓉所说:“脱贫攻坚是时代赋予媒体人的使命,每当看到节目所转化出来的巨大购买力和凝聚力时,我们发自肺腑觉得,这是只有主流媒体才能完成的节目。它之所以可以搭建庞大的媒体工程、促成有序的公益生态——根源在于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号召力。”
以播种的耐心,授人以渔的同时更扶“志与智”
“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俞虹读出了各档节目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贫困原因的“对症下药”。
沙漠里的种枣人、大山深处的孩子王、轮椅女孩的梦想、无臂奋斗者的爱情……《决不掉队》收集的人与事几乎个个催泪。“拆解这些真人真事,它其实记录的是父亲独自撑起家的担当,是72岁老党员奋斗在扶贫一线的初心不忘,也是政府教育扶贫‘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这些真实的素材彰显着全国上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
《脱贫大决战》侧重思考的,是如何将“脱贫攻坚”这一宏大主题和扶贫政策用可视化、生动的电视语言向观众“转译”,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执行每一次扶贫行动。据节目制作人李沛介绍,金融扶贫、电商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等模式都是老乡们通过录制节目学会的那些新鲜事物。
而《我们在行动》选择案例时,扶贫还不忘扶持“志与智”。在新疆喀什,一枚橄榄球看似与扶贫没有直接关联,但节目组仍给了一支橄榄球队可观的镜头。节目请来上海市第九批援疆干部姜楠,原来他曾是这群维吾尔族孩子的橄榄球启蒙教练。当他通过节目回到莎车三中,这档扶贫节目已经捕捉到了受帮扶孩子的柔软心底,在那上面叩出的音符,绕梁三日。
脱贫需要久久为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说:“扶贫绝对不只是物质层面的扶贫,还要有精神层面的扶贫,不仅要传递具体的扶贫经验,更重要的是传递公益精神,传递自强自立的精神。”
作者:王彦
编辑:施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