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在朝鲜战场上
上甘岭,是位于朝鲜五圣山下的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如果从空中鸟瞰,这个小村子在五圣山伸出去的两个山腿间,在军事上,这两个山腿被称为“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再往前便是美军控制的平康、金化、淮阳(美军称“铁三角”)地区。1952年初春,秦基伟率十五军接替二十六军的防务,在朝鲜中线的“铁三角”地区,约30公里宽的正面担任防御作战任务。1952年10月,一场震惊世界的大战在这里爆发。从此,“上甘岭”村名被升格为该战役名,而“上甘岭村”因炮火的毁灭就渐渐被世人遗忘了。
“部队打胜仗,就靠一口气,勇气。这就是为国舍命的精神。”
“白天阵地被敌人攻占,夜间我们发起反击,夺回阵地,反反复复,仗打得异常激烈和悲壮。”崔建功晚年曾如此与笔者回忆上甘岭头七天的战斗。
四十五师打得异常艰苦,五圣山前的两个山头,失而复得,得而复失;再失而复得,得而复失……10月15日至20日,四十五师的志愿军勇士们与美军就是这样在上甘岭两个高地上形成了拉锯式的残酷大战。
狭路相逢勇者胜。四十五师按照秦基伟的部署,充分利用坑道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打得十分顽强,但经过几十次反复拼搏、争夺后也伤亡过半。一次,597.9高地又一次失守。一三四团团长张占华已无机动部队可调用,就把团部的勤杂人员,包括卫生员、司号员、通信员、宣传干事等,全部组织起来,由他亲自带着上阵地去。他说:“人在阵地在,连队的同志牺牲了,还有我们呢!”
崔建功师长拦不住,连忙打电话报告秦军长。秦基伟先叫参谋打电话命令张占华下阵地,张占华正在火头上,根本不听。参谋又报告秦基伟。秦基伟怕张占华有闪失,亲自挂通电话:“张占华呀,不要冲了。我命令你下来!”张占华刚说了声“军长”,便突然痛哭起来,大喊:“军长,我一定要把阵地夺回来!”不久,秦基伟接到消息,张占华已指挥“杂牌军”向敌人冲去,硬是把丢失的597.9高地夺回来了。
崔建功回忆,这时,秦基伟给他打了个电话,讲了一番传遍上甘岭阵地的话:“现在整个朝鲜战场就是上甘岭在打,这是十五军的光荣!“告诉机关的同志们,十五军官兵流血不流泪。谁也不许哭!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伤亡再大,也要打下去。”据笔者采访了解到,秦基伟的这段话,十五军的许多人都听到过。
十五军参谋长张蕴钰认为,秦基伟提出“十五军官兵流血不流泪”,并不是提倡“匹夫之勇”,也不是空洞的口号。由于上甘岭伤亡巨大,秦基伟建议四十五师在兵团学习的干部回来参战。他在对回来参战的干部谈话中,明确提出了一套保证部队勇气的标准要求:1.阵地全部恢复,寸土不丢;2.歼灭敌人数目大于自己,伤亡消耗小,战斗最后总结达到敌我伤亡三比一;3.缴获多战果大;4.有严格的战场纪律,克服困难,没有软骨头。
四十五师宣传科长李明天回忆,秦基伟在谈到上述要求时讲了这样一番话,令人印象深刻,秦基伟说:“现在是我们同敌人比赛战胜困难的关键时候。敌人软,我要硬;敌人硬,我要让他软。这是我们在强敌面前打胜仗的重要指导的精神原则。”秦基伟还说:“部队打胜仗,就靠一口气,勇气。这就是为国舍命的精神。”
“十五军官兵流血不流泪”的英雄主义精神,始终贯穿着他们坚守上甘岭,激战上甘岭,以至最后赢得上甘岭大战的全过程。
“坑道城”是秦基伟顶住压力,“一意孤行”的结果
1952年10月23日晚,四十五师组织了一次反击597.9高地作战,由于炮兵未能压制住敌人的火力,四十五师三十四团八连发起冲锋时,被敌人强大炮火袭击覆盖。这一天,是秦基伟在上甘岭大战中的至暗时刻。这一战斗进展不利的报告,给秦基伟以极大震撼。他痛感战争的残酷,更痛惜士兵们的生命。
当秦基伟把反击失败的报告上报兵团部时,秦基伟的直接上级、第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立即打来电话,提出撤与打两种方案让他选择。对于秦基伟来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抉择。因为这不仅仅意味着输赢,更意味着生死,甚至更大的伤亡代价。
这个仗该怎么打下去呢?是继续进行昼失夜反呢?还是用别的什么办法?秦基伟面对地图上密麻的线圈和红蓝交错的小旗,思考着如何走好下一步棋。这时,秦基伟突然认识到:“打了一阵,冷静下来一想,发觉不对,敌人拉的架势很大,不是一下就能收场的,要稳住阵脚,同敌人打持久战。”
秦基伟号召四十五师:“学它个孙悟空,钻进敌人的肚子里闹它个天翻地覆。”他同时十分冷静地预见到坚持坑道的部队将会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进行斗争,要准备面对无数的困难……
崔建功等上甘岭大战亲历者都认为,上甘岭战斗之所以能够坚持到最后胜利,一个重要原因是十五军在守备阵地上筑了一座地下“坑道城”。这是秦基伟军长顶住不同意见的干扰,坚持己见,“一意孤行”的结果。
1952年4月,十五军受命开赴“铁三角”地区,接替二十六军进行防御作战。部队移防前,秦基伟率张蕴钰参谋长和各师团指挥员,用了三天时间视察了正准备移防的二十六军防地。秦基伟看到,原来守军使用的是开掘式工事,交通壕多数挖在山梁上,他说:“这种工事浅而小,藏兵少,抗压不抗爆。交通壕太暴露,打敌人步兵可以,但顶不住敌人的炮火袭击。”据张蕴钰回忆,秦基伟在完成视察后的评价是:基本上没有完成防御体系。他要求十五军的工事,“一定要顶得住敌人的炮弹轰炸”。
为此,秦基伟要求废弃原来的开掘式工事,改用坑道式工事,把兵藏在大山腹部,坑道两头都有出口。秦基伟说:“坑道作业不仅仅是保存自己,更重要的是要能打击敌人。我们的坑道要既能藏又能打。坑道必须与野战工事相结合,与防御兵力相适应,还要有生活设施。”
秦基伟还决定,部队接防后用两个月的时间,突击挖掘坑道式的工事。在有些地方,这等于把山打通,在山里筑城。秦基伟说:“带兵的指挥员一切都应从最困难的情况着想。‘有备无患,无备有患,备大患小,备小患大’,这是指导思想上必须明确的原则。虽然我们面对的联军战斗力不算强,但由于西方山两侧都是平地,便于现代化装备的美军,尤其是坦克部队增援攻击,我们必须做到有备无患。”秦基伟号召,开展构筑工事竞赛活动,把五圣山变成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有利阵地,五圣山将在无数英雄的保卫下变成一座泰山!
1952年9月末,十五军纵深阵地以坑道为骨干支撑点的防御工事基本构筑完成,形成了拥有坑道691条、共长10842米的防御体系。10月25日开始,四十五师上甘岭守备部队官兵转入了艰苦卓绝的坑道作战。
转入坑道作战,对秦基伟来说不但是意志的考验,更是一次灵魂的折磨。秦基伟在11月10日日记中这样回顾坑道作战:“战斗越往后推,驻守坑道的指战员们就越加艰苦,他们的处境是坐房子的人想象不到的,除了在敌人包围中不能自由活动之外,更严重的是吃不好、喝不好、无休息的位置,甚至连坐的位置都没有。坑道内经过受伤的同志和牺牲在坑道内的烈士们的血,和战友们的大便、小便混在一起。这种生活不要说已经八天,就是一个钟头都是难受的。”
部队在转入坑道作战后,秦基伟一边组织后方部队“添油”,一边指挥炮兵打击已占据表面阵地的有生力量,并指挥坑道官兵于夜间出击,给予敌人以大量杀伤。
事隔四十余年后,秦基伟回忆起朝鲜战争,自豪之情仍溢于言表,他说:“坑道挖得最好的是我们十五军,否则,在上甘岭战斗中,是抗不住6万多敌人、3000架飞机、170多辆坦克、300余门105毫米以上口径的大炮的轰击,更不可能在敌人最疯狂时,有效地保存有生力量,及时给予敌人回击!”
秦基伟说:“坑道仗就是当敌人爬到我们的身体上时,我们却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钻进了敌人的心脏里打。”“坑道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的厚盾坚甲。敌人把它看成是眼中钉,千方百计地想把它拔掉。现在,转入坑道的部队,将成为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的孙悟空,搅得他心烦意乱。”
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也指出:“1951年夏秋季转入防御作战时,由于我们还没有坑道工事,敌机的轰炸和地面火炮给我军造成的伤亡是每40发炮弹可以杀伤我1人,构筑坑道工事后的1952年1月至8月,敌人平均要100发炮弹才能杀伤我一人。”
坑道部队的顽强坚守,为决定性反击赢得了10天的宝贵时间。经过精心准备,反击条件逐渐成熟。10月27日,志愿军第十五军召开步炮指挥员作战会议,确定了“集中力量,先西后东,先反击597.9高地,巩固后再反击537.7北山高地”的作战方针。
上甘岭的大反击开始了!
——摘自《同舟共进》2020年第十二期
作者:吴东峰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