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坂是早期中国东西互动的轴心,聚合并促进了中国多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本书以“陇坂”这一地理概念作为切入点剖析中国历史进程,对曾翻越陇坂的12位历史人物的人生轨迹进行追述,梳理他们翻越陇坂的时代背景及过程,记述他们穿越关陇古道的历史意义。
从叱咤风云的帝王秦皇汉武、杨广、成吉思汗,到割据陇右以失败告终的隗嚣;从孤勇善战的铁血将军李广、王韶,到经历漫长出使开通西域的张骞;从一生迷恋朝堂却难伴君侧不得不流浪的诗人杜甫,到虎门销烟惹怒列强遭到皇帝贬谪的林则徐;从讨好乌孙三嫁昆弥父子的和亲公主刘解忧,到身为皇后为退柔然大军而接受赐死的乙弗氏。12位历史人物翻越陇山,穿过关陇古道,无论主动被动,无论豪迈还是悲怆,他们翻越陇坂的行为,让他们的命运跌宕起伏、曲折婉转。横跨两千年持续不断的翻越,演绎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互动交融的进程,揭示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历史背景。
《翻越陇坂:从东西互动到天下中国》
阎海军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陇古道冬景
>>内文选读:
乙弗氏:失落的皇后
废后跨越陇坂,落脚秦州
定都长安,乙弗氏跟随丈夫元宝炬有了安稳的日子。尽管战火和危险依然没有消停,但战火和危险都在长安之外的区域,四塞护佑的关中之地显然比洛阳时期平静了许多。
尤其元宝炬登基做了皇帝以后,乙弗氏一夜之间晋升为皇后,有了更加安逸自如的日子。
一天夜晚,元宝炬来到乙弗氏寝殿过夜时透露了一个信息:他要迎娶柔然公主。
这个信息如同五雷轰顶。十来年,乙弗氏很少为丈夫和女人的事争风吃醋,但元宝炬若有所思的几句话,打破了乙弗氏内心的平静。根据西魏朝廷最近两年的动向,乙弗氏知道迎娶柔然公主的利害关系。
西魏大统三年,也就是公元537年。阿那瓌决定将自己的大女儿嫁给西魏皇帝元宝炬。
不久,柔然公主真的来了。公主的陪嫁队伍浩浩荡荡:车七百乘,马万匹,骆驼千头。阿那瓌倾其所有地为大女儿置办了嫁妆。
为了表达迎娶公主的隆美盛情,西魏也派出了庞大的迎亲队伍,两支队伍在寒冬腊月凄风凛冽的黑盐池(今宁夏盐池)会合。
按照礼仪,之后的行程要配备西魏皇家的“卤簿文物”。按照中原王朝的惯例,柔然公主的行止动静都要面朝正南方向,不仅帐篷要南向开门,接见臣下也要南向而坐。
西魏迎亲官员要求公主从此改变方向,以南向为正。
公主回答说:在见到魏皇帝之前,我还是柔然的女儿,魏朝诸臣不妨向南,我还是向东吧。
柔然及其他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传统,一直是以东方为正的,他们认为太阳升起的地方在东方,所以帐篷朝东开门,尊者东向而坐。其实拓跋鲜卑没有汉化以前也是以东方为正的。
被迎娶的柔然公主只有14岁。关于她和西魏迎亲官员的对话,估计是史官的嫁接,原话不一定真的出自公主。她的言行更多体现的是柔然官方的态度。涉世未深、语言不通,可以想见,一个14岁的女孩连自身的命运都无法改变,她刻意坚持民族传统又有多大的意义呢?
西魏用最隆重的礼仪,将柔然公主迎进了长安的皇宫。
公元538年二月。元宝炬下达命令,废除乙弗氏的皇后位。
离开寝宫的时候,乙弗氏很难过。或许,她不眷恋皇宫,不留恋皇后的地位,但种种针对她的伤害,令她充满委屈。
一切都变了,曾经的海誓山盟,在这个时刻,全部付诸东流了。皇帝变得冷漠、无情,好像换成了另一个人。
“他是为了国家,为了朝政,他不得不冷漠,不得不无情,他有他的难处,我得理解他。”乙弗氏不得不一遍遍默念着,一次次说服着自己,搬进了城外的寺庙。
乙弗氏努力让自己相信自己的意念:皇帝依然是爱我的。
一个月后,侍女从寺外听到消息:元宝炬立柔然阿拉瓌的女儿郁久闾氏为悼皇后。
乙弗氏听到消息后,绝望地削去了青丝。她要彻底地告别过去。
西魏立国,所占地盘与秦国吞并六国前的疆域基本重合,也就是今天陕甘宁区域。新生的国家可谓四面楚歌,东有东魏高欢、北有草原柔然、西有吐谷浑和诸羌、南有南朝。
元宝炬虽贵为西魏国君,但他深知政权存亡全部系于宇文泰的军事行动。孝武帝元修的死状一直在元宝炬心中横陈。要让自己的皇命安全、君位延绵,必须要和宇文泰搞好关系。当上皇帝之后,他让自己的皇族成员不断与宇文泰家族成婚,以拉近关系。
政治集团关于婚姻纽带的缔结,全是为了促使联盟的牢靠。元宝炬与宇文泰互相成就,互相防备,归根结底是利益共同体,他们绑在一起,成了一条船上的蚂蚱。
政权内部的稳固,需要与宇文泰这个权臣建立姻亲关系;政权外部的安全,依然需要通过姻亲结构笼络出联盟关系。废掉乙弗氏,迎立柔然公主为皇后,是宇文泰提出的,也是元宝炬认为可行的办法。
对于乙弗氏这位陪伴了自己十多年的女人,元宝炬还是心有不舍。但形势比人强,人在江湖走,身不由己。一边是皇权国运,一边是儿女情长,元宝炬更贪恋前者。
深居简出,削发为尼,乙弗氏开始了单调而沉闷的幽居。对于一位熟读诗书,接受了良好教育,缺乏心机的女人而言,寺院的生活清寂而简单,倒非常符合她的要求。乙弗氏已经想好了未来,她暗下决心,一定要端庄自持,摈除愤怨,在寺庙里终老一世。
然而,乙弗氏的愿望再次受到冲击。突然,皇宫来人,要求乙弗氏离开长安。紧接着,儿子元戊也来了。元戊已经接替弟弟,成了秦州刺史,他要带着母亲一起去秦州上任。
《周书》记载:大统二年后,元宝炬之子宜都王元式为秦州刺史,以黄门侍郎苏亮为司马。元宝炬对苏亮道:“黄门侍郎岂可为秦州司马,直以朕爱子出蕃,故以心腹相委,勿以为恨。”临辞,赐以御马。大统七年,苏亮复为黄门郎,加骠骑将军。
显然,为了让乙弗氏有个好去处,元宝炬专门更换了秦州刺史。
史书说,尽管乙弗氏已经出家了,但是柔然皇后依然不满她居住在长安,她担心皇帝和乙弗氏藕断丝连,要求将乙弗氏发派到别处去。
这种嫉妒,真的是来自一个14岁的女人吗?
我们知道,陪同柔然公主来到西魏的嫁妆除了物资,还有一个团队。团队的任务就是监督西魏皇帝给予公主专房之宠,让公主尽快生出皇帝的孩子,而且生得越多越好。只有这样,和亲的目的才能达到。他们的任务是国家任务。所以对于乙弗氏的仇恨,不见得全部来自柔然公主,或许,还有这个团队的“国家级仇恨”。
像离开洛阳一样,乙弗氏带着对未来的茫然,离开了长安。好在这一次,她有爱子元戊的陪伴。
人喧马嘶,乙弗氏的驾乘浩浩荡荡跨越陇坂,来到了秦州。
“东方蒙娜丽莎”,定格在麦积山的微笑
嫁给元宝炬以来,乙弗氏一直在努力生育。从525年成婚,到538年被迫分开,乙弗氏一共为元宝炬生了12个孩子,但是她的孩子大多数夭亡,只有元钦和元戊两个儿子长大成人。
面对多舛的运命,倡导出世和万物皆空的佛教思想成了她的生命寄托。迁居秦州后,修持佛法依然是她的主要志向。
恰在她下定决心修持佛法的时候,皇帝元宝炬又给她悄悄捎来了信息:蓄发,伺机再回皇宫。
公元540年春天,长安城还沉浸在节日的氛围中,柔然突然发起了军事行动,前驱部队渡过黄河,很快就抵达到夏州。柔然给西魏传来信息,出兵是因为皇帝元宝炬依然与乙弗氏有着藕断丝连的情感纠葛。
西魏文帝元宝炬听后哭笑不得:“怎么会有百万大军为一个女子而发兵呢?虽然如此,招致这样的议论,我又有什么面目来见将帅们呢?”
元宝炬很清楚,这只是柔然勒索西魏的借口,这阴谋背后有宇文泰的手段,还有东魏高欢的离间(阿那瓌后来又将另一个女儿嫁给了高欢)。但面对举国上下一致投来的质疑目光,元宝炬只能摆出皇帝应有的尊严——唯念国家社稷,哪能儿女情长?
元宝炬狠狠心,签发了谕旨。
中常侍曹宠赶到秦州,宣读了整个国家对于乙弗氏的宣判。
元戊听到父亲元宝炬的指令,怒火中烧。
这位年仅15岁的青年,有着和他父亲一样耿直的脾气。孝武帝洛阳执政时期,有一次集会,元宝炬向侍中高隆之劝酒遭拒,他便殴打了高隆之。孝武帝鉴于高隆之是高欢的党羽,免掉了元宝炬的太尉之职。
元戊当着母亲的面,拔出宝剑,他恨不得立马杀了曹宠。似乎赐死母亲的人不是父亲元宝炬,而是这位太监。
乙弗氏泪眼婆娑地劝住了儿子。元戊恶狠狠地向曹宠说,要发兵攻打长安,杀了柔然来的狐狸精。乙弗氏泪如雨下,她只能用国家社稷劝慰儿子,并交代了后事。
冷静下来的元戊知道自己无力回天,眼睁睁看着母亲,号啕大哭。
乙弗氏的侍女也都失声痛哭,不敢抬眼看主人。乙弗氏喊来僧人摆好了理佛器具,然后让侍女们统统出家,她亲手为她们完成剃度。让跟随自己多年的奴婢们有好的着落,是她对整个世界最后的仁慈和眷顾。
乙弗氏自尽身亡,年仅31岁。元戊悲痛欲绝。
乙弗氏含冤自尽数月后,柔然公主也因难产而不幸罹难。
西魏和东魏的争斗还在继续,西魏和柔然之间的纠葛,也没有因为这两个女人的消亡而终止。
在元戊的主持下,西魏在距离秦州城百余里的麦积山开窟安葬乙弗皇后,号称“寂陵”。
一直以来,研究者认为,麦积山开凿于西魏时期的43号窟就是“魏后墓”。这个石窟不大,但上有屋脊、鸱尾、瓦垄,下有四根八棱柱,像一座三间四柱的小型宫殿。窟内佛像后的崖壁上有一个方形孔洞,就是乙弗氏自尽后停放灵柩的地方。
新近,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的麦积山石窟研究所研究员夏朗云撰文推翻了这个观点。他认为,麦积山石窟133特窟才是乙弗氏的“寂陵”。理由是,乙弗氏作为皇帝宠爱的皇后,死后必然要用国葬规格安葬她。麦积山石窟当时是西魏的皇家石窟,窟容面积最大、“一堂二内”崖墓式的133窟更能体现皇家意志;另外,在135窟,有一尊石立佛,佛后刻有一个乙字,而在133窟门口,立着同样造型的泥塑立佛。夏朗云推断,135窟的石立佛应该是后人从133窟移过去的,因为纪念乙弗氏的窟龛在后世已经发生了功能转换,故而专门用泥塑招引佛替换了专属于乙弗氏的石刻招引佛,以普度众生。
史书记载,朝廷开凿麦积崖石龛安葬乙弗氏,灵柩将送入石龛时,有两朵云团先飘入龛内,过一会一团消亡另一团飘出。
夏朗云认为,麦积山133窟位于48米的高崖,麦积烟雨形成时,常有云雾缭绕在窟口。相比而言,43窟位置较低,一般不会有云烟。史书这一段尽管有些神化的描写,但是用133窟来分析,其实也有现实依据。另外,从麦积山整体看,43窟正好在山顶隋塔正下方,43窟应该是隋塔底部安放舍利子的洞窟,属于隋代建筑。
史书记载:西魏文帝建好自己陵墓后,亲手书写旨令:万年之后将文皇后配祭。
元宝炬于551年去世,时年45岁。他的儿子元钦即位,史称废帝。元钦将乙弗氏的灵柩从麦积山接回长安,与父亲元宝炬合葬在了永陵。
乙弗氏终于如愿以偿回到了丈夫身边。
在麦积山44号窟,有一尊西魏造像中最为杰出的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的佛像。研究者认为这尊造像不仅是西魏泥塑佛像艺术的巅峰,也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佛像端庄典雅、体态丰韵,裙幅层叠,宛若丛花;人物颔首低眉、和蔼祥和、若有所思,民间认为这是根据魏后乙弗氏的模样雕塑的形态。
史书中的乙弗氏不苟言笑,这尊佛像的确有着似笑非笑的沉稳。
今天,任何人都无法证明这尊佛像的原型确是乙弗氏,但后世的演绎杜撰,让乙弗氏充满悲剧的一生有了具象化的人格标志。那低沉的微笑永远定格在麦积山,提醒着后人对于女性遭遇应有的一种体察。
作者:阎海军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