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焱淼 摄
■文汇报记者 姜澎
开办一年多的上海纽约大学,从诞生之初就吸引了众多的目光。校园开放日成为全新的招生方式、小班化教学使学生和教授更好互动、每周一半左右课时是讨论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全球三个校园和数十个教学中心供学生海外交流……众多的标签自从它诞生之初如影随形。
但,上海纽约大学究竟给学生带来了什么?给上海的高等教育带来了什么?学校凭什么吸引到海外名校的教授来任职?记者走进上海纽约大学,亲身体验新学校。
上海纽约大学,这所诞生之初就被认为体现中西方教育融合特色的学校,这学期终于有了自己的校园——地处热闹的陆家嘴地区,进进出出的老师和学生络绎不绝。虽然在很多人看来,没有一个看上去正式的校园是学校的一个不足之处,但在上海纽约大学的师生眼中,整个陆家嘴、整个浦东,乃至整个上海都是他们的校园。这感觉真的好特别!
站在上海纽约大学二楼的咖啡厅,落地窗外就是热闹的世纪大道,建筑旁边就是林立的各类金融机构。而四楼通宵开放的图书馆,即便到了凌晨1点多也常常坐满了学生。
要说上海纽约大学是一个中西方文化融合和冲突的试验场,绝对不是夸大其辞。“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着文化的冲撞。讲台上的老师——不论什么国籍,也都有如此感受。所有老师提出的问题,得到的答案不仅有中国式、美国式,还有巴基斯坦式、阿塞拜疆式、意大利式、以色列式……”上海纽约大学教务长、著名历史学家衞周安教授告诉文汇报记者:“即便是我自己,在担任上纽大教务长以后,也在逐渐适应在中国办学的经历和节奏,甚至必须适应我和我的中国同事在解决问题时不同的想法。”
所有的人文课程 都有一门聚焦中国
上海纽约大学学生的第一、二年,是学习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五个部分:社会和文化基础、数学、科学、写作、语言。尤其重要的是,在通识教育必修课中,社会基础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都安排了两个学期的全球视野课程和一学期的聚焦中国的课程。
仅以上海纽约大学的社会科学基础课程为例,这由历史、政治和思想史三大类课程组成。这三门课程中每一门都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以全球视野来讲授这门课程,还有一部分就是聚焦中国。文化基础课程中则两门是聚焦世界文学、艺术、戏剧、诗歌,另有一门是聚焦中国艺术。这些都是核心课程的第一部分。
在这所学校,所有的管理层都有学术背景,而且他们都必须给学生上课。衞周安自己教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美方校长雷蒙教全球视野下的社会,工程和计算机科学学部主任KeithRoss教计算机科学概论,商学部副主任陈宇新教市场概论,文理学部主任DavidFitch教进化论……
“这让我们可以和学生有密切的联系,我们都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的目标是一名教授可以对应9到10名学生。而我们都能够给学生上课,那种感觉真的很棒!”衞周安告诉记者。按照规划,上海纽约大学最终将有2000名在校学生,230名教职,现在已有125名教职,包括一些联席教授、访问教授等。但学校现在才只有600名在校生,加上来交流的其他纽约大学校区的学生,也只有不过750名。
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第二部分,是关于语言和写作方面的要求。非中国学生必须通过考试,证明自己有用中文沟通的能力。而中国学生则必须证明自己是有足够的英语水平。但是中外学生都必须学习英语写作。
“在上海纽约大学校方看来,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就是要有出色的写作和沟通能力。这也是学生在未来生活或者工作中不可或缺的能力”,上海纽约大学中方校长俞立中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老师和学生在文化冲突和交融中共同成长
教授《中东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和《国际关系导论》两门核心课程的助教Andrew在不久前一次考试时,就被学生们震住了,当考试前她一跑进教室就发现,教室的黑板上一边用中文写了大大的“和平”两个字,另一边写了大大的“PEACE”。中国学生穿得很时髦的衣服,外国学生穿的却是中国传统的旗袍。Andrew当时就有一种震惊的感觉,因为考的《国际关系导论》,在考前的一周上的讨论课就是六方会谈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在讨论课上,中国学生、美国学生关注的问题本来差距就很大,而巴基斯坦的学生更不一样,他们更关注核不扩散条约的执行情况。但是,学生们也有共同关心的,那就是国际和平是不是能够被很好保护。在这样多元的环境下,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年轻人的那种担当更容易被激发出来。”美国土生土长的Andrew说:“过去我考虑问题从来都是美国视角,但是在这里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别的国家的年轻人是如何思考的,这对我来说,冲击也很大。”
虽然到处有不同的文化交融和冲突,但却也有不同文化的共通之处。“你很难想到,去年第一学期时,学生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是他们在共同居住中出现的问题。”衞周安告诉记者。
在上海纽约大学,每个中国学生都必须和其他国籍的学生住,所有国家的学生都必须混住在一起。在这样的环境下,彼此互相理解,习惯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同学习、生活、共事,甚至互相适应彼此的睡眠习惯,都成为很重要的一个问题。而在校方看来,学生们在这样的相处中所学到的和他们在教室里所学到的同样多。这些都是上海纽约大学教育的核心因素。
在这里,学生更需要学会的是思考。在上海纽约大学,老师们最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根据他们阅读的东西提问。这是为了让他们在阅读的时候更多一些批判性的思维,而不是仅仅让自己的眼光划过那些文字。
>>>>>>相关链接
教务长衞周安眼中的上海纽约大学
上海纽约大学有13个专业,学生可以选1到2个专业方向。但这对于学生来说也只是开始。
我们为学生安排聚焦中国的课程,是因为我们认为,在中国的校园里,就应该关注中国。以我教授的中国历史为例,我非常希望我的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对中国古代和近代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有助于他们思考未来,而对外国学生来说,了解中国历史有助于他们理解中国文化,并且以中国的视角来思考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对中国在国际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强调,会贯穿整个核心课程体系。
我常常对学生说,历史是一种很好的训练,这不仅仅教会你如何研究,还会让你思考你的研究意味着什么。
对于我来说,了解我们在做事情时必须遵循哪些规则还不是那么容易,我不认为这是文化冲突。虽然我研究中国历史,但是我仍然认为,中国人和外国人有完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中国人往往会说,好吧,我知道了,我会去解决的。我会说,怎么解决呢?让我们找到解决的办法吧。我和我的中国合作伙伴有完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因此我们的团队一直在互相适应。我必须一直提醒自己的是,要建好上海纽约大学,需要时间。建好一所学校就像养育一个孩子,这个生长之中的孩子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找到好的解决之道。
当然不仅我们需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我们也正在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海纽约大学教学,包括担任管理工作,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因为上海纽约大学的半中半美,我需要考虑很多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的问题,比如我们面对的是不同背景的学生和家长,他们会怎么想,他们有什么需要。
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很难预测世界会怎么变化,这对教育者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越来越多。培养学生对观点多样性和思想交流的尊重,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这正是我们中国和美国大学合作的重要的动力。我有一个非常乐观的目标——希望通过上海纽约大学的教育,让年轻人变成21世纪全球性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