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之前,还有一位知性而优雅的女主持人,就是杨澜。
印象中的她一直是一头干练的短发,带着亲切的微笑与人交谈。
在别人终于把孩子送上大学,准备享受休闲人生时,51岁的杨澜仍忙碌在第一线。
从媒体,到公益,再到创业,加班加点、飞来跑去是常有的事。
但她却总是乐在其中,笑着面对所有挑战。
对于杨澜而言,比起安稳的小日子,拓宽边界、探索自身可能性,或许才是她的人生目标。
作为首届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的获奖者,中国知名的主持人,杨澜无疑是成功的。
但与今天泛滥的“成功学”不同,她并没有如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沿着阶梯一步步向上爬。
杨澜的半生,是在不断归零。
“所谓远见,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它不要求当事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能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决定。”
杨澜年轻的时候,是个“黑长直”女神。
看上去文静端庄,但她的脾气可没那么温柔。
1990年,杨澜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正赶上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组招聘主持人。
制片人宣称,想找一个纯情的、善解人意的女主持人,这对杨澜本该是很有利的。
谁知道她上来就火药十足地反问:“为什么在电视上女主持人总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为什么她就一定是清纯、可爱、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够更多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呢?”
在外人看来,杨澜一定是疯了。
央视的黄金档节目,对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人而言是多么重要的机会,而她却在面试的时候反呛导演。没想到,这番话给导演辛少英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看到了杨澜身上的那股灵气和思考深度。
一个毫无经验的职场小白因此在上千人中脱颖而出。
在《正大综艺》上,杨澜的国际视野、叛逆精神与赵忠祥等老艺术家形成鲜明的碰撞,观众更喜欢她所带来的新鲜感。
入行第四年,杨澜就拿下了“金话筒奖”,成为当时红极一时的主持人。
然而,处于事业上升期的杨澜却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放弃坦途,赴美留学。
在外人看来,杨澜一定是疯了。
彼时中美刚刚建交,美国方面担心中国的留学生们会有移民倾向,所以审查非常严格。
而且,在那个年代,想要出国留学,杨澜必须扔掉央视的“铁饭碗”,放弃当红节目主持人的位置。
一旦被拒签,就完全没有了后路。
她却坦白说:“一开始央视让我一下子进入一个殿堂,但是我往下一看,空空如也,下边的基础都不是我自己建起来的,是一个庞大的机构赋予你支持,我觉得特别不踏实,所以我得自己从下边垒砖头慢慢起来,这样才会踏实。
杨澜认为,虽然自己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这成绩只是一个空架子,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和眼界,她随时会摔下高台。
在大使馆排队的两个小时里,她一直感到焦躁不安。亲眼看着前面那个人被拒签,更让她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轮到她的时候,手心里已经都是汗了。
幸运的是,签证官查看她的简历后,认为她这么好的条件,“应该不会有移民倾向”,就在她的申请表上签了字。
“睿智,有时不在于为别人指点了多少迷津,而在于能否在恰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
1996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后,杨澜顺利拿到了硕士学位。
在这两年里,她暂别了喧闹的电视演播厅,安心研究国际关系。
为了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杨澜几乎每天都泡在图书馆。
抱着厚厚的书本看到深夜,认真到老鼠从她脚边溜过,她都没发现。
在研读硕士的最后一年,杨澜怀上了第一个孩子,母亲的身份让她感到幸福而奇妙。
也就是在这时候,上海东方电视台的摄制组决定制作《杨澜视线》,一档兼具“深度访谈”和“人文纪录片”的节目。
面对热爱的事业,从台前到幕后,杨澜都亲力亲为。
但怀孕工作可不是什么舒服的事。
她常常访谈到一半就跑去厕所呕吐,简单清理完后,用粉底和口红掩饰自己的憔悴。
完成采访后,杨澜还要跟后期工作人员商讨节目的剪辑,然后开始策划下一个选题。
在呕吐中出色完成了一期又一期的节目,直到临产前的三个月才回家待产,杨澜可谓真正的“铁娘子”。
这一年,她拿了一个学位,生了一个孩子,做了一套节目。
普通人或许会疲于如此劳累的生活节奏,但杨澜乐于其中,得心应手。
她的成就,外人都看在眼里,美国的三大电视台也在杨澜毕业之际,邀请她担任出镜记者。
然而,她却再一次将自己的成就清零:拒绝邀请,回国发展。
在外人看来,杨澜一定是疯了。
她却清醒地感受着中国的变化。在经历过1993年申奥失败后,这个古老国度忽然化身疾行的巨人,似乎要冲到世界前沿。
她想要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见证者、参与者,她要在祖国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她没选错路。
“面对强硬的无奈,有些人承认自己的局限,有些人埋怨世事的无常,杨澜的选择无疑是前者。”
1997年初,杨澜飞回国内,停留在了凤凰卫视的枝头,创办《杨澜工作室》。
在这个一对一的高端访谈节目上,杨澜采访了一百多位嘉宾。
从商界精英、体育名人,到世界级学者、国家元首,不同的价值观碰撞出了美丽的火花。
没有华丽的配置,《杨澜工作室》却频频夺得台里的收视率第一,也带来相当可观的广告收入。
杨澜又一次走上人生巅峰。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她决定离开凤凰卫视。
这个时候的她,怀上了第二个孩子,沉浸在二胎妈妈的喜悦中。
人人都以为杨澜会退出职场、回归家庭,她却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不当主持人,也不在家相夫教子,竟然跑去创业?
其实,杨澜清醒得很。
在20世纪初,国家出台政策鼓励组建广播电视集团,许多媒体人纷纷走出体制内,开始了充满激情的创业历程。
杨澜想要在这次机会中实现自己的梦想,通过电视节目传递有价值、有哲思、有人文关怀的内容信息。
为此,怀着身孕的她脚踩高跟鞋跑遍了相关部门,一进门就拿出一叠资料,有条有理地陈述自己的主张。
得到一位审批者的同意后,杨澜又赶往另一个地点,开始新一轮游说。
在她的努力下,阳光卫视终于在2000年诞生。
但这一次,杨澜没能走上人生巅峰。
为了打造高品质的《杨澜访谈录》,杨澜不惜重金投入,从工作人员到工作设备、从场地规模到后期布局,通通要求最好的。
每天加班熬夜,换来节目良好的口碑,但公司却一直处在亏本状态。
只考虑品质而忽略付出与回报,如此“烧钱”的制作方式,终于把公司烧出了一个大洞。
几经补救也救不回失败的局势,杨澜左思右想,终于把阳光卫视转让出去。
她承认自己不善经营,让有能力的人来操作,至少还能保住它。
亲手割舍这份用心血孕育的成果,于她而言再残忍不过。做出决定的那天,她难忍内心的愧疚、痛苦,崩溃大哭。
“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情感世界,请不要让我取舍。”
创业失败的痛苦,杨澜只能用大量的工作来弥补,熬夜加班成了家常便饭。
在那几年里,她不但继续做《杨澜访谈录》,还从商场第一线抽身而出,回到到自己熟悉的文化传播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
杨澜对记者说,“我认为自己是在回归。”
的确,重新回到主持人的位置,杨澜让自己的节目走进了千家万户。
与此同时,杨澜还迎着“超女”的风潮,开创了《天下女人》。
向来知性稳重的她,竟然穿着一袭红色拉丁舞裙出场,令观众意外又惊喜。
创业的失败让她认识到,“娱乐并不是罪恶,也不可怕,关键是如何把握好尺度。”
但杨澜的“疯狂”却没有因此停止。
2007年,杨澜再次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将《杨澜访谈录》的阵地从上海转移到北京。
这意味着,共同磨合了几年的工作团队将面临解散。
在外人看来,杨澜又疯了。
放弃完美合作的团队,从零开始组建新的团队,这当中需要多少磨合,重新投入多少精力,不必细想也知道。
但此时离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间越来越近,只有身处北京,融汇各方面的信息,才能让《杨澜访谈录》成为一个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
哪怕再不舍,也总要做出抉择。
但在北京的工作并不顺利。从前只需要费心寻找采访突破口,如今却还要把有限的工夫用来修改错别字。
临近采访时间,采访大纲却还没有厘清。
经历过团队磨合期的阵痛之后,这档节目逐渐朝着更为成熟而新锐的方向上发展。
那一年,她40岁,却说自己“才刚刚开始”。
如今,杨澜已然年过五十,却依然没有要闲下来的打算。
她用了半生来明确自己的目标,年岁的增长丝毫未能熄灭她追梦的热情。
“归零”二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难。
敢挑战,是勇气;敢放弃,更是智慧。
杨澜的每一次“疯了”,都不是心血来潮的盲目尝试,而是基于对形势的深刻分析和判断。
回首这一路也不难发现,她并没有莽撞地更换自己的领域,而是坚持追逐自己的媒体梦想,在媒体行业做深做细。
她在不同的阶段积累知识和经验,又不甘安于现状,懂得把握社会发展的潮流,成为行业的先锋者。
她很清楚,自身的领悟力和行动力并不会被“归零”,而是在一次次挑战中变得完美。
她更明白,世界不属于“吃老本”的人,机会永远在“归零”中诞生。
编辑:李晨琰
责任编辑:任荃
来源:综合自国馆、《杨澜:一问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