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学人》4月1日发表了苏枕书先生的《泉寿东文书库资料之补充》,其后4月12日发表了洪光华先生的《一张屡被误作钱稻孙像的照片》,指出了苏文中的钱稻孙像系其婿刘节。4月19日又刊发了吴真先生的《同学录与“写真档案”里的人像》,披露了他所觅得的“钱氏40岁至58岁的6帧照片,趁此机会作为‘热心读者来信’奉上”。吴文末尾并指出“民国时期的人物照片,确实不易搜求,但是若能找对路径,聚焦于民国大学的教学手册、同学录,还有日伪时期的出版物以及网络上公开的档案资料,笔者相信,越来越多的钱稻孙照片,会从历史的角落里被翻寻出来”。
作为《文汇学人》的拥趸,我们不避东施效颦之讥,在此也奉上一封“热心读者来信”,分享一些我们从“日伪时期的出版物”中所觅得的钱氏40岁到58岁之间的七帧照片、一幅速写。
苏文披露的是一封关于钱稻孙创泉寿东文书库的信,倘若要配图,自应以钱稻孙和泉寿东文书库为主题的照片为最宜。恰好《艺文杂志》1944年第2卷第1期,载有三帧钱稻孙照片,每帧照片均有说明文字。(图一:民国24
年,钱稻孙与夫人在日本本乡区千駄木町寓邸摄)
一
《艺文杂志》1943年7月由周作人领衔的艺文社创刊于北京,伪新民印书馆印行,主要作者除了周作人外,还有俞平伯、钱稻孙、龙榆生等学界人士以及其他文坛人士(详可参张泉《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贵州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112页)。苏文披露的松村太郎信作于1930年3月7日,1944年《艺文杂志》所登钱稻孙在泉寿书藏的照片标注有“十年前所摄”数字,那么这帧照片,只比松村信晚了几年,且摄于泉寿东文书库。因此,如果想要为苏文所谈人与事配图,在目下没有比这张“钱稻孙先生在泉寿书藏”旧影(图二)更为合适的了。
二
以钱稻孙在文化界的声名,他在这一时期的活动相较频繁。1941年1月大型综合性月刊《国民杂志》创刊于北平,以时事、政治、文艺为主,但也有科学常识、历史地理方面的文章。尤其以文艺文章占多数,小说、散文、诗词等等,均有刊发(详可参张泉《抗战时期的华北文学》,第103—104页)。《国民杂志》1943年第3卷第8期起,设立了“古城文学家介绍”栏目,第一位登场的人物自然是非周作人莫属。第9期介绍的第二位古城文学家则是钱稻孙,其云:“钱稻孙先生,浙江吴兴人,幼年就读家塾,后至日本留学,曾入庆应义塾高等小学,及成城学校等,继入东京高等师范附属中学,其后赴意大利入罗马大学。宣统元年归国,历任职于教育机关,迄今已十数年矣,现任北京大学校长之职。先生从事日本文学翻译颇力,尤精于日本词曲之译述,最近将译古典文学之《万叶集》,此实为伟大之企图。昨秋第一次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举开时,先生曾代表华北文学界出席,对于中日文学之交流,颇多贡献。”并附有钱稻孙照片两帧(其一为图三)。
三
1944年11月11日日伪政权在南京举行中国文学年会首届会议,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则当月在12日召开。钱稻孙以伪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中国”首席代表参会。15日,大部分“大东亚文学者大会”与会代表由南京前往苏州一游,当晚伪江苏省政府设宴招待这些代表,由伪江苏省教育厅长袁殊作陪,并致欢迎词。席间,钱稻孙致了一简短的谢辞,并提到四十多年前曾来到过苏州。钱稻孙籍贯吴兴,但出生于苏州四眼井,先后在学士街、大石头巷等地住过,九岁时候离开了苏州。这次故地重游,自然是不胜沧桑之慨(参看汪正木《琐屑》)。16日早晨10点钟,钱稻孙和日方代表火野苇平在伪苏州教育学院进行演讲(参看吴易生《雨客》)。钱稻孙演讲的内容要点,见陈宝华撰《钱老教授讲“做人”》。演讲结束后,钱稻孙、火野苇平、袁殊三人在苏州留有合影,钱本人也摄有单人照一幅、以及素描一张,见图四(与上述诸文,并见《杂志》1944
年第14卷第3期)。当天游览过虎丘、剑池、寒山寺、狮子林、西园等吴中名胜后,众人由苏州前往上海。
四
钱稻孙“落水”后,在华北沦陷区文化界颇为活跃,又曾担任伪北大校长兼文学院院长等职,同时还出席了第一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等活动。特别是这两次大会,相信当时的日伪报刊肯定少不了大肆宣传报道。作为华北沦陷区文化界的代表人物,还曾担任第三届大东亚文学者大会议长的钱稻孙,自然会出现在这些会议宣传报道照片里。如果从这个路径着手,着眼于钱稻孙当时所参加的日伪官方文化活动的相关新闻报道和时政报刊,定能找到不少他这一时期的照片。
附记:《艺文杂志》《国民杂志》《杂志》据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民国期刊数据库。(作者系商务印书馆编辑)
作者:王江鹏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任思蕴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