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播的《亲爱的热爱的》,被称为“暑期最甜剧”
我们在生活中会发现这样一种有意思的现象:
看同一个电视场景,有的人会沉浸其中,体验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而有的人无动于衷,几乎没有太大的情绪波动。阅读同一本小说,有的人会跟随作者笔下的主角体验剧情的跌宕起伏,而有的人却觉得剧情无聊,读不下去。
为什么同样的东西,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呢?这可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共情能力不一样。情绪共情能力强的人会更偏向感性,会容易受周围人情绪的影响;而情绪共情能力稍弱的人,则不太容易理解他人的情绪状态。那么什么是情绪共情能力呢?
心理学认为,情绪共情是指个体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并且部分体验到他人感受的一种心理过程。如看剧时,情绪共情能力强的人会无意识的将自己代入到相应的剧情中,为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角色,并对这个角色产生情绪共情,产生一系列的假设:“如果我是女主,我就……;如果他是我男朋友,我就……”
其实,我们很早就拥有了情绪共情的能力,这种能力可能是天生的。研究发现,婴儿刚出生时就已经能够与他人情感共情:在医院的育婴室里,如果有一个新生儿大哭大闹,其他的新生儿也会很快跟着哭喊起来(Simmer,M.L.,1971)。如果你是一个幼儿老师,那么你应该对下面这个场景特别熟悉:小孩子在幼儿园啼哭,尤其是小班的小孩子,往往会导致整个班的小孩子都在哭,这种现象也是因为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情绪共情能力,虽然他们不知道另一个小朋友为什么哭,但是他们能够因为感受到那个小朋友的难过而难过。不过,每个人拥有的情绪共情能力是不同的。谈过恋爱的人都知道,吵架时女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根本就不明白我的感受,你到底知不知道我在说什么”。这种双方互不理解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双方(男、女)的情绪共情能力存在显著的差异,研究发现女性的共情水平要高于男性(陈武英,2014),所以有时候你的男朋友不知道你为什么生气,他是真的不知道,因为他的情绪共情能力可能不够发达。
说到情绪共情能力,就不得不提到大脑中的镜像神经元,因为我们的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它。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认知神经科学家 Ramachandran 大胆地断言“镜像神经元之于心理学,犹如 DNA 之于生物学” (Ramachandran, 2000)。
当然,情感共情是非常复杂的一种能力,它涉及到大脑多个脑区的共同作用,例如杏仁核、扣带回、额叶等区域,但镜像神经元结构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镜像神经元是科学家偶然间发现的,最早发现于猴子的前运动皮层。实验人员在休息期间吃冰激凌时发现,被试的猴子仅仅只是看到冰激凌而并未付诸实际行动时,其脑细胞的监测数据也被激活了。经过反复研究,他们发现猴子脑中存在着一种未曾被认识的特殊神经细胞,即镜像神经元 (Gallese et al., 1996)。
而后,他们在人脑中也发现了这类神经元-——镜像神经元,它就犹如脑中的一面镜子,能够不断想象和重复他人的动作(Wicher,B.et al.,2003; Rizzolatti G.et al.,2011,见下图)。这说明,当我们观察别人的情绪或动作时,相应脑区的镜像神经元会被激活,从而使我们假装真实的体验到相应的情感或动作。
例如,我们看到男、女主角甜甜的恋爱,看到他们甜蜜的表情或动作时,我们脑岛中的镜像神经元就会活跃起来,使我们与主角经历相同的神经生理反应,从而产生情绪共情,我们会跟随他们笑而笑、哭而哭。生活中,当朋友跟我们讲一件很愤怒或者很开心的事情,我们也会产生愤怒或开心的情绪,这与镜像神经元的激活是分不开的。
而,一旦镜像神经元受损,我们的情感系统也会受到破坏。研究表明,孤独症患者情感冷漠是因为他们脑部相关区域的镜像神经元细胞受损 (Williams, JH. et al.,2001; Nouchine H. et al.,2006,见下图)。在婴幼儿期,我们具备的只是初级的情绪共情能力,这种能力需要不停的完善和发展,正常情况下镜像神经元与外界的联结被不停的巩固,而孤独症患者并没有建立这种有效的联结,他们的大脑并没有学会准确的情感经验,这导致他们不明白别人脸上开心、难过等情绪的含义,所以他们几乎没有情绪共情能力。所以,和情绪共情能力弱相比,情绪共情能力强的人可能镜像神经系统区域内脑区皮质会更厚一些。虽然后者的情绪更容易受外界影响,但他们也正因为此而能够体验到更多的情感,会因为偶像剧中甜甜的恋爱会而觉得快乐,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谁又能说这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呢。
(原文链接:http://daily.zhihu.com/story/9713815?utm_campaign=in_app_share&utm_medium=iOS&utm_source=weixin)
编辑:陈瑜
来源:知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