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曲艺、话剧、音乐、舞蹈、杂技魔术……这118张涵盖六个艺术门类的说明书中,镌刻着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文艺舞台的时代记忆。为期十天的“春华秋实——改革开放40年上海舞台艺术说明书展”巡展活动11月9日起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举办。
本次巡展是10月25日至11月6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举办的同名展览的浓缩版。在展现上海民营院团创作板块的同时,本次巡展特增上海交响乐团“走出去”的重要板块,着力凸显交响乐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与舞台成果。薄薄的舞台艺术说明书厚不过几毫米,却承载着沉甸甸的上海城市发展变迁、文化脉动,以及生机盎然的舞台创作历程。上交作为其中的一员,也在越来越厚的说明书中展现着自己的成长。“从上交1989年赴日巡演,到去年赴欧巡演特别是登上琉森音乐节的舞台,中国声音的传递越来越有力,上海文化品牌也变得越来越有辨识度。”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
29年了,以音乐为纽带,中日“老朋友”们重新相聚
在众多展品中,上交1989年首次赴日巡演时,由日方制作的说明书“东洋的感动·上海交响乐团来日”尤为引人注目。这也是此次巡展中唯一以实物亮相的说明书,其简洁的设计和生动的文案颇具匠心。说明书中详细介绍了巡演的演出城市、演出曲目和艺术家阵容。不少细心的观众发现了一个“惊喜”——当时日本巡演的指挥之一,即是昨晚在上交音乐厅执棒上交演出的日本指挥家福村芳一。
福村芳一于29年前在上交担任客席首席指挥,当年他执棒上交分别在东京、神户、大阪奏响了二胡协奏曲《梁祝》。这次具有破冰意义的巡演所到之处,引起社会和媒体广泛关注。其中东京演出是应日本朝日新闻邀请,庆祝朝日新闻创刊110周年。大阪演出更是应邀庆祝大阪市命名40周年、与上海结为友好城市15周年,并被朝日放送电视台转播并录成记录片,成就了加强两座城市、两个国家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我曾去过欧美的很多国家,也与那里的很多乐团有过合作,但是我最怀念的还是上海交响乐团。”在福村芳一眼中,上海是中国“最有拉丁风情的城市,开放、热情”,在和上海交响乐团的合作中,他也总能感受到乐手的“走心”。“我常想什么时候可以再来上海和上交合作,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上海海纳百川的胸襟吸引着全世界的艺术家纷至沓来,使这里的舞台演出愈加繁荣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上交资深乐迷项先生至今保留着福村芳一1987年首次与上交合作时的说明书。虽然在这次展览中并无展出,但曲目信息中日本作曲家广濑量平的《祝典序曲》,以及中国作曲家许舒亚的大提琴协奏曲《索》格外醒目。这种在当时国内极为少见的曲目安排,彰显了上交和指挥家别具匠心的设计初衷。
近30年倏忽而过。昨晚,福村芳一再次和他的“老朋友”——上海交响乐团合作,首次在中国舞台上奏响从上海走出去的“80后”作曲家周天的《乐队协奏曲》。这部作品曾于去年获得第60届格莱美最佳当代古典音乐作曲奖提名。作品融汇东西方音乐语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青年音乐家的创作实力。
相关链接:这些说明书里记载着中国音乐之声的足迹
展览的说明书中记录着上交亮相世界舞台时演出的中国作品,也记录了上交在世界舞台上奏响中国音乐之声的足迹。
一张颜色泛黄的说明书记录了上交1987年首次赴港演出时的信息。华人世界里耳熟能详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让有着同根同源文化底蕴的香港市民产生了与内地观众毫无二致的情感共鸣。
还有一份1992年上交在德国、瑞士演出时的节目单,当时上演的中国作品是华裔作曲家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上交通过深入透彻的演绎让到场的观众体验到浓郁的东方情调和独特的深远意境。
2010年彼时拥有131年历史的上交以世博之名到访纽约让拥有168年历史的纽约爱乐打破45年的惯例,首次分享“主场”,共庆世博,上海世博会主题曲《致世博》等中国作品第一次在号称“最纽约”的中央公园响起,这份说明书也成了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
2015年上交“庆祝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演联合国大会厅,邹野的《上海1937》成了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活动热潮中的最强音。
上交行至2009年北美巡演,已经完全走进欧美一线剧院的音乐季,这意味着中国作品被越来越多的国际乐迷听到。
2017年上交赴欧巡演,登台被誉为“古典音乐奥运会”的瑞士琉森音乐节。说明书上用英文标示着“阿龙·阿甫夏洛莫夫的《北平胡同》,邹野改编、理查·施特劳斯作曲的《在夕阳中》,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成为中国作品亮相世界舞台的高峰。
除此之外,王西麟的《火把节》、谭盾的《水乐》《地图》、李焕之的《春节序曲》、赵光的《致世博》……这些作品的每次奏响都是对中国音乐力量的绝佳展示,也许刻印着这些作品的说明书也被世界某个角落的乐迷精心收藏着。
作者:姜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邢晓芳
图片:上海交响乐团、艺术节组委会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